《被幸福的勇气》关于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
《被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篇, 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实践阿德勒思想,步入幸福生活的指南。因为书中的青年三年前接受了哲人的咨询以后,便辞掉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去学校做了老师。但是,三年的教育实践中,他奉行了阿德勒”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思想,结果发现实际情况很糟糕,所以,三年后,青年再一次选择与哲人对话,寻求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书的开篇讨论了教育的目标是帮助”自立“,帮助其自立的入口就是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而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能力,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但是,要想真正实施这样民主的课堂是很难的,所以,孩子们总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教育者一定要清楚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阶段是”称赞的要求。获得表扬,想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所以,第一阶段的问题行为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如果这一努力得不到表扬和关注,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通过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即不是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
问题行为的第二阶段是“引起关注”。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未获得表扬,也没能够在班级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性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此时,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在班级取得特权地位,所以,就有了一些孩子通过破坏规则、恶作剧或者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的问题行为。所以,我们仍然只需要让他明白,不需要特别就很有价值
问题行为的第三阶段是“权力争斗”。而教育者是一定不能上当,要立即退出他们争斗,就是无视。
第四阶段是复仇。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像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上看来也是“复仇”,他们通过上海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如果按归因论去承认 这是我们的错,那孩子的复仇就成功了。这样的情况下,你越想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继而不良言行进一步升级。如果已经到了一这阶段,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处理了。
问题行为的第五阶段是证明无能。也就是告诉周围的人”因为我很无能,所以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开始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如果达到这个阶段,就算是专业人士也是相当困难的了。
搞清楚了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其实终归只有一个,就是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教育者只提供帮助,真正的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作为一个朋友与之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