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祭侄文稿》中的错字涂改那么多,依然被誉为行书巅峰?
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至高丰碑,提到《兰亭序》就不能不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如果说《兰亭序》把人在“惠风和畅”下的自在快乐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祭侄文稿》则把人的悲愤之情描绘得撼彻人心。
《祭侄文稿》写于唐乾元元年(758),是颜真卿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常山太守颜杲卿和侄子季明所做。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可以说,《祭侄文稿》的每个字都是颜真卿痛苦的呐喊和控诉,书帖中的涂改部分,就是其当时心绪起伏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书法之美·行书》中,《祭侄文稿》前十二行是一种已有情绪的进一步培育,这里面颜真卿已经有了躁动。从第十六行起,颜真卿开始以更为沉郁的笔调书写,他愤恨“贼臣拥众不救”“孤城围逼”,“巢倾卵覆”“谁为荼毒”仿佛是一种呐喊,又仿佛是一种哀鸣和哭泣;从第二十行开始,情感更似山洪暴发,他快速书写,边写边涂边改,字距变得狭小,字的纵线在左右摆动,特别是到了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几不成字,依稀可见颜真卿把笔一掷,痛苦不已的摸样。
书帖中的涂改是把心中情感推向顶点的重要元素。
优秀的书帖都是人的情感的高度浓缩,米芾就对这篇书帖的评价说:“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本文内容出自《中国书法之美·行书》,这本书从历代大书法家的行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0件神品,并邀请10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王羲之的自然天成,颜真卿的天真率性,苏轼的写意理性,米芾的洒脱自如等,尽现行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于字间的兼容并包与动静相生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