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摘抄)
亲自阅读重要理论家的第一手资料。
求精远优于贪多。
遇上著名的论断时,仔细掌握书上所说的一切,注意论证如何展开,又如何限定,或同现实取得联系,这样的做远比仅仅去读一些评述,或一目十行,仅仅得到粗线条的表面印象要有用得多。
不妨放慢阅读速度。
至关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许它还不全面,但至少它已不只是某位评述者已出版著作的回声和残余。阅读的深度往往比广度作用更大……
一种有益的精读技巧:SQ3R阅读法。
S—survey 浏览:浏览整个章节或整篇文章,不妨一目十行,首先对论证的范围、性质形成一个粗略的印象。记住:信息并非平均分布于文章各处,通常开篇部分和结尾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最多(在这些部分读者通常可能找到整篇文章、整个章节的概要),而各个段落的起始句和终了句往往就是把论证贯穿起来的“关节”。
Q—questions 提问:浏览全篇后,给自己提几个问题,问问自己究竟想从阅读材料中找到什么。这将使阅读变得主动,而非被动,同时有了明确的目标。
R1—read 通读:现在,通读全篇。如果阅读材料属于自己,那就拿起一支铅笔,画下重点、难点,圈出值得记住的词句。千万别光坐着不动。如果材料不属于自己,那就边读边在纸上草草记下一些东西,哪怕只有只言片语。
R2—recall 回忆:现在,合上书,回忆所读过的东西;写下几点摘要,再问自己,当初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疑点有没有澄清;如果还有不理解的难点,写下来。如此一来,就记下了阅读的收获,不至于书一合上,刚刚读过的东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间白白浪费。
R3—review 简评: 这是最后阶段,完成于阅读后一段时间。可以试试不同的时间间隔,不过开始时可以在完成阅读后的第二天去做。不要翻开阅读材料,也不要求助于自己的笔记,简评自己从材料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回忆浏览全篇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忆阶段自己的笔记;要是面对笔记依然不甚了了,那就从浏览阶段重新开始,进入通读阶段速度可以快一些,可以重点把开篇部分和结尾部分重读一遍,再借助于上次留下的勾画,迅速读完材料的中间各段落。
——《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彼得·巴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