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时间和存在的一些思考
最近生活前景有点不明朗,所以在督促自己去读以前觉得读不下去的书《魔山》好像似乎还有一小半就读完了,整个过程磨磨蹭蹭地用钝刀子割绳子,每次用力都很累,但是又不得不用力。
- 关于疗养院的时间和我的时间
疗养院的生活和外界是不同的,尤其是时间的速度。这一点特别奇怪,每读过十几页就会忽然意识到,大段大段的对话下,时间仅仅过去了一个下午,一句短短的几个月过后,几个月都过去了。
让我不由得生出一种恐惧,其实在我的生活中,时间的属性如此不定性,以至于看到魔山里的这种暗示会觉得精确得令人恐怖……想想也是,之所以断断续续拖到现在还没有读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魔山》这本书包含了太多我害怕的东西,比如长时间的等待,比如痛苦,比如疾病,比如无果的暗恋,比如自尊的代价,比如时间一晃而过,而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当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的时候:我的头脑很快,我和很多人聊天说话,我会看很多书,我会思考很多事情,我会规划未来,我会觉得生活的分毫都是有意义的。别人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印象,世间万物是如此具体而深刻,鲜活明亮。我的每次呼吸都充满时间,一秒钟如此漫长,回忆充满了可回溯性。频率的变化不是规律的而是起伏不定,无法把握规律。痛苦和快乐如此真实而深沉。
当时间过得很快很快的时候:我的头脑变得麻木而迷茫,生活如此寡淡而平静,一切都如此和平而规律,每天的饭菜都无法令我惊喜,对于他人我没有任何期待和讨厌。每天早上上班时间不会相差几分钟,觉得时间浪费掉也没关系。
会反思一下,可能两种情况下,生命力是不同的,旺盛的生命力会赋予时间生命,那段时间每分钟都跳动得更有力量,但是后者的时间会显得苍白。
- 关于存在感的确认
我觉得中国人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欧洲的哲学史对于存在却是思考得非常深刻而具体,因为欧洲语系的句子里,我是谁,的“是”,就是存在。他们在考虑的存在,就是在考虑,“我”为什么“是” 我。毫无疑问“我”是主语,而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表达出“我是XXX”的时候,这是对自己存在的定义,但是如果对存在感表示疑惑,就会发出“我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探究,“是”到底是什么?
《给不灭的你》是我最近在看的一部作品,也许探讨了一下一个“存在”,对于存在感的了解。神明创造了“它”,给“它”赋予了生命,它可以和接触过的东西一样,变成相应的样子。它从石头变成了一匹狼狗,狼狗死了,“它”变成了狼狗的样子,后来人死了,“它”变成了一个人,它和其他人相遇,就这样经历了各种悲欢离合……对于这部作品的内核,我感到非常有兴趣探讨和了解,也许简化一点,我对“对于人来说,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的关键所在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兴趣,并打算奉上我的回答。
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因为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更高级的,所以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比其他动物高级的。认知能力体现在,人有道德感和规则感,人可以共情,人可以理解抽象事物,人可以通过语言沟通交流并形成自己的思想,人对于过去的事情能形成记忆并形成群体记忆(历史),人类形成群体生活进而形成文明。改造世界体现在,人可以生产和制作工具,人可以使用制造的工具改造自身和自身的环境,人可以通过社会活动创造技术,科技,艺术,加速文明的发展。
非常认同萨特的观点,人是自己的道路。
存在感的确认就是在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活动中,了解自己并作出选择,不停地作出选择,进行创造,这就是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