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回乡偶记
已经从家返城半月有余,忍不住回想这次回乡的感受。
细想来,从2015年开始我几乎就没有回过家乡了,那个我度过近20年的淮河边小镇。如某条不可考证的名言:“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我自然是头也不回地远走他乡。我的人生选择从来没有家乡,我也习惯了四处漂泊,光是外出求学就到过郑州、上海、太原三地。记得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好像在笔记本上写,南瓜,故乡就在你身后,而世界尽在你眼前。
回乡过年的原因是我预想不到的,我妈说她要回乡为自己而活,不愿意和儿子孙子们搅合在一起,她应该为自己而活。
于是我也跟着回乡过年,重新看了看家乡。
01小小的家乡
我记忆中家乡还是蛮大的,印象中上小学好像要走好几里地,这次一看就大概一公里嘛;记忆中整个镇也挺大的,这次一看从南走到北就2公里不到,东西2公里不到。可能长大的自己,现在出行丈量世界的单位是几百几千公里,徒步/跑步的单位是5公里起,那这个小镇就有点小了。
我记忆中自己家蛮大的,有比较大的院子,北面一二十米长盖了猪圈鸡圈,南面开辟了一片菜园,中间是宽宽的路,用来停农用车之类的,足够并排停两辆。现在一看,感觉也不咋大。以前的吃饭大圆桌,能坐10来个人,现在也觉得没那么大了。唯独就是卧室,比我现在住的大多了,买了个油汀回家取暖,根本不起作用。
我去了自己念的小学,这里原先的一排排砖房,已经变成四层教学楼,每层3间教室,听说基本收不满学生。学校也不像我记忆中前面一片操场,后面一片花园,记忆中花坛、体育场、升旗广场都还挺大的。而今整个学校都显得小小的。
以前在家会走亲戚,感觉彼此还是有点距离的。这次一看,最远的亲戚不超过1.5公里,有些还从乡下村子搬到镇子周边。问起以前的村子,都是偏远的都没人住了,大家都搬到交通方便的镇上,或者干脆到县城买房子。
其实说到家乡小的感受,可能是在城市习惯了,所以觉得镇小、路短、建筑也不大。但是我感觉人也变小了,印象中开副食店的叔叔高大威猛,现在感觉变矮了。过年去亲戚们家里吃饭,感觉大家好像都缩水了一截,岁月不只是在脸上挤走了水分。
小小的家乡也不完全都是小的感受,还有一些让我大的感受。比如有些原先很小的弟弟们都已经挺拔,长成独立的大人。比如小镇盖了很多房子,好像户数扩大了一倍不止。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从乡下搬到镇上的那群人,他们在县道或者国道附近建成片的小区。其实村村通把很多基础设施都建好了,但是住村子还是有些不便,比如说赶集买菜、下馆子请吃饭,都需要到镇上。最典型的就是网购送快递,刚好疫情放开初年,大家都往老家涌,买的快递最多就到镇上,根本不往村下送,都是打电话通知自己来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大城市的便利之处)。
过年的时候,来镇上赶集的人真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镇的主干道开车都堵。在我的人生中,曾堵在杭州的江南大道,堵在成都的成华大道,堵在天津的天津大道,万万没想到还能堵在镇的主干道上。但是你知道吗,这种繁华热闹只持续了不到10天,正月初九街上已经空空荡荡,不堵车了,超市也不用排队结账了。小镇像个被吹大的气球,又迅速泄气瘪了下去。
那或崭新或灰旧的房子,紧闭房门,门上的对联鲜艳吉祥,风从一副对联吹到另外一副对联,再吹到满头银发颤颤巍巍的脸上,那是留守老家的空巢老人。小镇在扩大,同时也在萎缩。
02读书改变命运
回乡必然少不了问东问西的,探听你底细的亲戚,八卦嫁娶事宜。不过网上这么多教程,这些亲戚倒是好打发。
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我注意到大部分亲戚家里没啥大的变化。可能是疫情三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吧。以我小姑家为例,她小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之前在家都是为了照顾小儿子上学。她在镇上实验小学食堂帮工,一个月不过两三千的工资。她的丈夫呢,比她小三岁,印象中一直比较跳脱像个大男孩,在开货运车(高速看到的跨城快递柜车),听说一年挣十来万吧。有段时间好像是自己买了一辆,过了两年听说给某快递公司当专职司机,拿固定工资。今年回家一问,说是在广州开车,经常遇到拖账不结运费的情况,加上疫情没啥活,还老是被封,整体状况不咋好。小姑说他丈夫这些年转来转去还是干这些,还是挣这么点钱,年景好点多挣三五万,当然中间他们也想投奔其他亲戚的建筑工地,无奈吃不了苦,不是吃那碗饭的料。不过今年小姑家的气氛很高涨、畅快,一是小儿子刚考上大学,未来可以顾上自己;二是之前盖这栋房所欠下的借款刚好还清(我感觉这房子盖了有10多年了)。
这里我解释一下农村盖两间门面两层的房子花费大概是20~30万之间,至于装修家具,可大可小。所以小姑家这些年,一是维持一家老小逐年增加的开销;二是存钱看看能做更好的生意;三是挤出部分用以偿还借款。那么收入呢,虽然不至于说一直持平吧,相较于日益增长的开支来说,多少有些捉襟见肘。而且这种打工或者自己找活的工作,基本是手停口停,偶然停下来歇三五个月就被日渐干瘪的钱包催促着上路,不然夫妻俩就要干架。
小姑说,希望儿子好好读书,以后找个好工作,顾上自己。不像他爸一样干着劳累的活,就挣这么点钱。
换早两年,我一定会觉得小姑的愿望要落空了。因为我观察自身,读书其实并未改变命运。直到今年我才意识到,读书改变命运和读书实现阶层跨越是两码事。毕竟现在不像以前,十年苦读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因为在古代,晋升官位代表的是挤进另外一个阶层。士族/官绅代表的是免除税赋(会有无数人送你土地房屋,以求避税和庇护,合理瞒上),可以勾结官员和朝廷,上传下达用以欺下,鱼肉百姓。即使你不想欺上瞒下,面对无监督无惩罚的情况,面对官绅文化的染缸,也难免同流合污,反正只要出卖良心就不会穷困潦倒。
那么现在读书还有这个功能吗,哪怕有,那也得是一小撮人,参加公务员选拔。普通人读普通学校,会有阶层跨越吗。说一句理想的话,无产阶级共和国,无阶级哪里来的阶层跨越。
我认识一朋友,大专毕业,第一年干本专业工作不咋喜欢,月薪四千,裸辞;几个月后换了个城市,找了份自媒体运营的工作,六千,干了大半年不咋喜欢,裸辞;后来又换了份卖保险的工作,工资加提成还可以,工作氛围还行,可惜刚干了一年多,赶上疫情,没法开展工作,收入下降;只好回老家省会,疫情三年换了三四个自媒体运营工作,工资还在六七千打转。工资没变,可是呢,六年前的需求和六年后的需求是一样的吗,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一样的吗。要不要买房,还是等着以后嫁个人,做个全职太太;还是伸手向别人要钱,或者父母补贴,自己还顾不了自己。
她总是觉得是自己书没读好,我就给她复盘了一下我的工作经历,学历是给了一个起点,但是重要的是在一个行业/业务深耕学习,而不是遇到困难或者不爽就裸辞。我想这样不至于是几年后还在原地打转,至少自己能够顾得上自己。不会被迫相亲,哪怕干得不开心,辞职一年,有存款也不怕。
在过去的两年,她先是专升本,后又专门学了一项自己喜欢的技能,未来可以在这个技能上深耕。眼看着未来她就能自己顾上自己了。
我还有个二姑姑的儿子,我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就辍学了,高中都没读完,抑或刚初中毕业。我只记得我刚工作那两年就跟我二姑姑说,实在不想上学也没关系,但是你需要让他学门手艺,可以顾上自己。后来我陆陆续续听到他的消息,不愿意学手艺,自己出门闯。进过南方电子厂,跑过外卖,送过快递,美容院打过工。每年也会挣点钱,但是开销比较大,还是要二姑姑补贴他。今年过年回家见了,依然说明年来无锡打工,问及具体打算干啥,说是到了无锡再找。
我不知道这个弟弟到底有啥啃老的资格,但是我感觉再过几年结婚,他自己也没攒下钱,必然是要扒二姑姑一层皮。背上贷款,有了孩子,从此就被生活套上枷锁,走上父辈的路。
当然也可能新农村的生活会更好,也可能不会。我总觉得读书或者学门手艺好歹能自己顾上自己,不会路越走越窄。
03穷且益坚
我有个表哥,大我两三岁吧。首都经贸大学的研究生,后来读的在职博士,现在在北京工商银行总部上班。听起来还可以吧,但是我总不爱跟他玩。
我小的时候,比我大两三岁的哥哥们(亲哥、姨哥、表哥)总不爱带小弟弟们玩,所以我索性自己玩或者看看书,不爱强行往前凑。等到后来我工作了,我这些哥哥们又愿意来接触,他们去钓鱼就邀我海钓。大概大家都是社会人了,有着相同的话题,抑或是人生的阅历三两年的差距已经不算啥了。
我这位表哥就是他们其中一员,上次见他,应该是读研第一年,距现在有七八年了,那年他刚在北京工作,老家相聚。我记得那次他带着刚是社会人的热情,说着客套的话,讲我和另外一个表弟(我俩读书还凑合)穷且益坚,表示大家以后是相同水平的人,要多联系,一副社会人合纵连横的做派。
这次他带着订婚对象,大家共同参加小姥爷的八十大寿。给他对象介绍我们的时候,又说了以前一样的话--穷且益坚。
平心而论,在农村人小的时候,吃饱饭,有四处田野去玩,根本不会因为没有电子玩具、游戏机或者新鞋子新衣服而觉得自己穷,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世界,特别开心。我现在时常想起童年的沟沟渠渠、鹅鸭牛羊,就不自觉地开心舒畅。
反而是表哥,后来全家搬到县城,他在县城读书,每次回乡就特别开心我们带他去钓虾,摸鱼。
我其实一直对穷没啥概念,因为我自己物欲不是很重,读书的时候有书读就满足,也不大在乎打扮自己。山野田园,都是免费的。但是时不时家里或者亲戚说我家穷,我都不知道具体是穷在哪里,但是会下意识觉得自己穷,不能松弛地享受生活。
至于坚,我没有觉得自己坚强,我只是觉得在我人生中,没有人能够为我提供支持和庇护,我只是尽量尽早顾上自己罢了。
所以我就反驳了我表哥,我说我挺有点看不上你的,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你总是拿着忽悠旁人的话忽悠自己的弟弟们。刚毕业时你用穷且益坚,现在七八年了你还是这句话。你在银行上班,应该知道钱只是货币的一种形式,穷也是相对的概念,我家10万,你家100万,看起来你更有钱,但在面对北京的房价时,大家都是穷人,那么在面对亿万富翁的时候我们的家庭都是不入流。
至于说坚强,那无非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对自己负责任罢了,无老可啃只好啃自己。
你不够尊重你的弟弟们,没把他们当成和你一样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只想着三言两语糊弄家人。挺没劲的。
04乡村的老人
前面在“读书改变命运部分”,我忘记阐述了农村经济。这些留守老人就是乡村经济的主体。
那么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种地能挣多少钱呢。以我所在的淮河两岸,一年两季作物为例,夏天种玉米/水稻,秋天种小麦。夏田亩产1500斤(750公斤),一公斤的价格大概2-3元不等。亩产收入2000元,去掉化肥、种子、除草剂、浇水、人力等费用,亩产收入可能不到1000,加上冬季的话一年亩产2000。一般百姓家里几亩地,这万把块钱就足够生活了。但是如果有孩子在外求学或者突生大病,这点钱就不够看的了。往北方,一年一季作物的可能农村收入更少。
一定有人在说,可以养牛、养羊、养猪啊。那你肯定没听过,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一次瘟疫就可以使一家致贫几年。当然科学化,大型化养殖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有些70、80、90后在大城市无法安家落脚,转了一圈只好回家。现在大部分地都抛荒,各地在搞大农场,有些8090就一边在城市打工,一边承包上百亩田耕种,一年也能挣一二十万,挺好的。
但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乡村的老人
以上。。。
其他的感想拖到现在,有些也觉得没有必要写了,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