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即好色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出处:《论语》:卫灵公篇
論語 : 子罕 -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子罕: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注释及翻译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
孔子说:“罢了罢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好德即好色,欲望的影子藏在后面
孔子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人们对德性与色欲的看法大体一致,习惯认为如果一个人追求德行,那他就是高尚的,如果一个人选择美色,他就是低级的。
为什么我要说,好德即是好色呢?
首先需要说明,此处的“好”意为“嗜爱”,也就是指过度偏爱德行或是美色。
为“好色”行为正名
追求美色亦是人之常情,是可理解的行为。
人们应当去贬低过度好色之人,而不该贬抑一切好色行为。
欣赏美的能力是人类群体所固有的,它不可能被剥夺,也不该被压制。现实却是,人们对“好色”与“过度好色”不加区分地贬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
“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红楼梦/第005回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我高中时期读这句话时,觉得这段话特别精妙,里面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只是彼时的我未能参悟,反复思索也还是觉得曹雪芹这种贬低好淫者的说法,多少有些过度。
如今再想起,却有了新的看法。此处的“淫”字,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它不是单指耽溺美色,或是肉体欢愉,“淫”指涉人类个体相互吸引的本质,它是超然的,涵盖一切的,鱼水之欢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主体,世人对它的理解过于偏狭,以致于忽略了爱的精神体验。
“意淫”不是以满足肉欲为核心的,其所追求的,不是女子的容貌身材和其能够提供的床笫之欢。
“淫”字的本义是过度,放纵这样的意象,用来描述非正当的两性关系,其实已经是引申了一下,意思是“放纵了合理范畴之外的肉欲”。在谈论“意淫”之前,警幻就定义了一下自己要说的“淫”:
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
也就是说,这里要说的“意淫”,不应该简单地从男女肉体关系这一层去理解,而应该上推一层,理解为放纵和过度的意象。警幻要说的“意淫”,是宝玉对女性在“意”(精神世界)的层面上的过度渴望,并且不能约束自己远离,反而一头陷了进去。世俗“淫”人见到女子的美色和肉体不能自拔,宝玉则是见到女子美好的内心而不能自拔,并因此不停地探索女性的感受和思维,时时与之共鸣。 《红楼梦》里的“意淫”到底是什么意思? - 谢苇的回答 作者:谢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48640/answer/287920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判断“好德”行为好坏的界线在哪里?
第一,对德行的追求应当是真实的,它是一个人确信要追求的,而不是虚假的。人可以因为道德能为自己带来好处而去追寻它,这是正常且值得赞许的。某些人仅仅因为道德能带来名誉就追寻它,这是不正常的,究其本质,这类人只是喜爱道德周围的光环,并不在意道德本身,只要是有光环的事物,都可以让这些人趋之如骛,比如某些人总热衷宣扬自己对书籍的喜好,对艺术的喜好,对一类人的喜好。
第二,对德行的追求应当是适度的,追求德行可以实现自我超越,但不可过分。人们知道过度耽溺偏好美色的人,是必须被谴责的,却不认为过度喜爱德行本质上也是欲望在作祟。
© 本文版权归 JupiterOdyss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