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春鱼肥,古人咋鲙

文/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花瓣落入流水,染香了半边春水,也染香了诗人的味蕾,于是,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的张志和,又馋了。
他收起钓竿,不由感叹,“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就是《渔歌子》,唐诗中少有的长短句,宋词中的奇葩。
翻开古诗词,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本古人的菜谱,吃鱼的菜谱。
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这是送朋友的辛弃疾,想着下次再聚吃鲈鱼。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对着惠崇和尚的新画,想吃河豚了。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这是划船避雨的戴叔伦,想拿鲤鱼当夜宵呢。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这是酒仙李白又喝大了,想拿生鱼片下酒呢。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这是挨饿受冻的诗圣杜甫,想拿鱼骨头解馋。
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这是白居易刚刚刮完鱼鳞,拿葱姜给鲂鱼去腥提鲜呢。
一部中国诗词史,真可谓半部老饕吃鱼史。
要不怎么发明出“鱻”这么个让人一看就忍不住吞口水的字呢。
鱻,xian,一条鱼都已经够鲜了,三条鱼有多鲜就能够想象得到了。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鱼的呢,说不清了,估计在好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要不怎么说“渔猎”呢。
远古时代,人们捕到了鱼,还未学会生火,怎么办?
只能生啃。
这玩意儿能好吃吗,也没芥末,也没酱油,估计腥味儿够呛。
后世之人即使学会了生火,但依然爱这一口,甚至还送了个雅称,脍!
怎么脍呢?
《礼记》有写道:“脍,春用葱,秋用芥。”
意思就是说,吃生鱼片在春天用葱花拌着吃,到了秋天蘸芥末吃。
太有时令的节奏感了,仿佛能闻到春天的花香和秋天的馥郁。
所以备受喜爱,通常作为硬菜,招待贵宾之用。
比方说,周宣王的时期,有歌将军打了胜仗,设宴款待众将士的时候,就将生鱼片作为主菜,即炮鳖脍鲤。
脍就是指鱼脍,生鱼片。
那个时候的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吃生食被认为只有饮毛茹血的野蛮人才干的事,所以并不被大众接受。
而且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发明了用火做饭,最大的原因就是吃生东西容易生病。
东汉时期一个叫做陈登的太守,吃生鱼片就吃出了毛病。
有一天,他觉得胸口发闷没有食欲,于是请了神医华佗看病,结果华佗发现他肚子里全是虫。
吃了药后,当场吐了不少的活虫,“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
仅看到这几个字,都令人头皮发麻。
但陈登终究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病好后又开始吃生鱼片了,但最终为贪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人们永远都是记吃不记打的,到了隋唐,人们更是将吃脍的技术推向了顶峰。
他们会取鱼没有刺、且是最嫩的部位,切成薄片,越薄越好,越细越好,所谓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就很考验刀工了。
这即使李白所谓的“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鱼肉薄细的程度如同雪花纷纷,可见刀工非常了得。
这样的鱼肉搭配着萝卜丝等蔬菜,蘸着葱花芥末,吃起来无比美味,令李白直呼这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
不仅李白喜欢,王维也喜欢。
他在《洛阳女儿行》中就曾写到侍女用金盘端着鱼脍上菜的情形:“侍女金盘脍鲤鱼。”
白居易更是称赞,从天池里钓上来的鱼,做成的脍最好吃,“脍切天池鳞”。
吃是好吃,但需要偷偷地吃,特别是吃鲤鱼的时候,为什么呢?
“鲤”与“李”同音,吃“李”,你是想造反还是怎么着?
所以,在唐朝是禁止吃鲤鱼的。
但禁令是禁令,还是管不住好吃的老饕,毕竟禁令是禁老百姓的,管当官的什么事儿。
更何况,鱼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得起的。
那个时候没有冷链物流,沿河海的还好说,内陆地区想要吃上一口地道的海鲜河鲜,堪比登天。
那么,吃一顿鱼要多少钱呢?
《吕氏春秋》记载,咸阳粟谷价一斛5765钱,柳根鱼由岭西至,半斛得易。
意思就是说,咸阳一斛粟谷5765钱,而一条活鱼要60斤小米60斤才能换。
如今,一斤小米6块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秦朝的时候,要买一条活的“柳根鱼”,需要360元左右。
难怪孟子会在选择鱼和熊掌的问题上,左右为难,感情鱼是真不便宜呀。
这一点上,还能在孔子身上得到印证。
比如孔子生了个儿子,鲁昭公就送去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作为贺礼。
孔子在收到鲤鱼后,激动万分,特地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
孔子是什么身份?圣贤之人,又是鲁国有名的贵族,一条鲤鱼竟然可以他激动到如此地步,可见鱼在那个时候的贵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食材的范畴了。
要不然,鲁昭公拿条鱼当贺礼,还不被人笑死呀。
到了汉朝,要吃鱼,虽然降价了,但也便宜。
比如淮南王刘安就曾抱怨:“上求鱼,臣干谷。”
意思就是,皇帝老爷,你要是想吃鱼的话,那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就得去把河谷抽干。
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也说明了那时候弄条新鲜的鱼并不容易。
也许那位说了,这么暴利的行业,那我养鱼岂不发财了?
事实告诉你,不行!
因为在古代,养鱼是国家垄断行业。
古代的朝廷甚至还专门设立了“事渔”的岗位,专门负责“鱼之畜养”,定期为君王大臣们献上鲜美可口的活鱼。
所有的养殖与捕捞,必须在官方的引导下系统地进行,甚至有些必须在国家专门设立的鱼塘中进行。
否则,轻则罚役,重则下牢!
这从一个事例可以看出来,养鱼是多么暴利的。
比如齐景公,看到范蠡富得流油,就好奇地问他,说你富可敌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范蠡回答:发财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一是养鱼,二是种竹。
所谓“养鱼种竹千倍利”的典故就是从这来的。
这种暴利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
刚刚说了,唐朝皇室姓“李”,不得食用和宰杀鲤鱼,使得鲤鱼泛滥成灾。
再加上爱吃鱼的人们,纷纷寻找替代品,于是大量鲢鱼、鳙鱼、草鱼、青鱼被端上了饭桌。
人们发现,这些鱼不仅味道不错,养殖起来存活率也较鲤鱼来得更高。
于是,唐朝灭亡之后,人们为了消除泛滥的鲤鱼,再加上替代的鱼类不断更新迭代,于是捕捞产量不断翻升。
鱼儿们,终于不复往日荣光,从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致于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官员贪污银钱,干脆就用鱼给百官发工资,“鱼肉盐之属官给之”。
意思就是月工资不全给你现金,而是给你拿鱼、肉、盐三种实物抵一部分。
大家可以想象,到了公务员发工资的日子,窗口给你几张银票,然后再拎几条抵了工资的鱼回家去?
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感谢我们这个时代,辛苦劳作了一个月,能够美美地吃上红烧鱼、辣子鱼、糖醋鱼、水煮鱼、酸菜鱼、松桂鱼。
人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