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答案在农场

想学习生态农业、又对沙漠和游牧文化感兴趣,点击此处填写实习报名!
2021年底,我离开生活和工作了8年的上海和新媒体行业,开启了间隔年的旅程,感到内心深处有更自由的力量在召唤我。我想,这应该是读《杂食者的两难》时埋下的种子。
曾经,我只是对美食和烹饪感兴趣,而《杂食者的两难》让我对食物产生了极强的探索欲,帮我推开了生态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农业、宗教等各个学科的大门。也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一定要去农场,去农场,去农场。
刚好去年遇到食通社的联禾计划,刚好我有四个半月的闲暇时光,刚好遇到阿拉善致良田农场,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农场实习。
一、沙漠边的生态农场

去之前对阿拉善仅有的一点认知就是:这里种了很多梭梭树。身边也有不少人会说:阿拉善原来在内蒙呀?我以为在新疆呢。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最西部,24.81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相当于15个北京,人口却只有二十几万。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中国八大沙漠中有三个环绕着这里,阿拉善在蒙语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致良田农场就坐落在腾格里沙漠边上。
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之一。所以致良田农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荒漠化地区逐渐退化的耕地重新变为良田,改良土壤,节约农业用水,然后去影响更多的农户和更多的土地。
农场主马彦伟老师说 “从致良田的第一年开始,我们就不断强调:生产出健康安全的食材,只是一个结果。而持续地改良土壤,让这里的地下水更可持续,才是我们更需要关心的。”

循着食物探索的步伐,我开始了解生态农业、荒漠化和游牧文化,身体力行参与环保,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走不出的阿拉善”。
二、来自田间地头的浪漫

农场的院子里有一个露天洗漱台,有点像公司的茶水间、村里的大广场,承担了重要的社交功能。人多的时候,早上有十来个人在洗漱台,有时是农场的工人,有时是研学团的同学和老师。不断有新的人加入,迎着朝阳道一声:早安。
“早”“早啊”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每一天都是新的,就像这日出日落一样。每天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昨天的喜怒哀乐通通翻篇。


我喜欢穿浅色的衣服,习惯席地而坐,常常钻菜园子,所以几乎每件去过田里的衣服都染上了青草汁,蔬果汁。刚开始时还认真揉搓,后面就干脆放任不管。对啊,多好的图案,都是大自然的礼物。现在网上不都流行扎染,而我的都是纯天然的染料,得好好珍惜。
后来农场来了位艺术家,有天我熬西梅酱的时候,他专门让我留了点汁,作画用。想想我们农场的颜料盘可太丰富了:西梅紫,杏子黄,番茄红,薄荷绿……这让我想起《日本传统色》里的嫩葱色、杜若色和落栗色,真是来自田间地头的浪漫呀。
傍晚煮杏酱的时候,被紫色天空吸引,跑去看日落;晚上洗漱的时候,抬头看到繁星闪闪,还有银河,拿着牙刷跑去院子里发呆;在绵延的沙丘里席地而坐,做一组瑜伽,感觉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三、野孩子,不怕雨
去年6月中旬迎来了阿拉善的第一场雨。当雨滴触碰大地的那一刻,我仿佛通电一般整个人被激活,开心到跺脚,因为我们真的太缺水了!
先跑去沙地里看梭梭树,春季几场大的沙尘暴过后,它们终于可以舒舒服服洗个澡了。然后跑去谷子地,站在田埂边环顾四周,上千亩的田里空无一人,豆大的雨点拍打在脸上,眼睛几乎睁不开;田里因为没什么遮挡,五六级的大风直接从前胸穿透到后背,天昏地暗,大风呼啸。

一开始是恐惧的,后来兴奋感占了上风。还觉得一个人狂欢不够过瘾,又跑去院子喊另一个实习生张斌一起去田里拍照。我们俩一路笑,一路拍,当回野孩子,真快乐。
这场突然的暴雨冲刷掉了我身上的一些“娇气”,习惯了钢筋水泥房里生活的我,以为自己不可以。但其实,我比想象中的更厉害。
当面对不可控的环境变化时,不要着急否定自己或者抱怨环境,允许它的发生,然后想办法走出去,因为我们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是阿拉善教会我的事。
四、“与你一起,守护大地和餐桌。”

大漠蜜瓜是致良田农场的主要经济作物。每年七八月是蜜瓜成熟上市期,主要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经常会被消费者问到,你们蜜瓜怎么卖这么贵?的确,在一般消费者看来,长的差不多的蜜瓜,我们的价格比别人高出2倍。
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致良田农场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蜜瓜的肥料用的是牧区的清洁羊粪和自己种的绿肥,每年人工除草三次。一个藤只留一颗瓜,别人每亩地可以卖四五千斤瓜,而我们只有一千两百斤。

而这一千多斤先是被喜鹊“检阅”一遍,再人工挑拣一遍,扛过快递的颠簸,最终完好送到消费者手里的真的是每亩瓜田里绝对的佼佼者了。这样的蜜瓜,风味更浓郁,对环境更友好,对健康更有益。
吃就是农业行为,每次购买就是一次投票。希望越来越多消费者能意识到食物背后的环境和农业议题,支持真正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者。
五、走出去,答案在路上
在阿拉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我见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可以感同身受。
当初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或是美或是深刻,这次来到田野里,它们是在一呼一吸间,再也抹不掉。感谢食物引领我,感恩遇见。


关于生态农场实习生项目
食通社第二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正在招募中,将于两天后截止报名!2022年,18个背景多元的年轻人通过第一期实习计划,奔赴全国12家生态农场,顺利完成了三个月至一年的农场实习生活。
我们期待生态农场可以将农场管理、生产技术、销售推广等宝贵经验梳理出来,供想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参考。同时,有着多元背景的实习生们也可以贡献所长,为农场注入活力,并降低自己将来返乡创业的学习和试错成本。如果你也想成为返乡青年,从事生态农业,那就抓紧时间填写报名表吧!

如无说明,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编辑:泽恩
关于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更多文章
食通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专业律师详解京东美团社保方案差异 (18人喜欢)
- 美国营养科学的悲剧 (10人喜欢)
- 女性出走之后,去了有机农场 |评电影《内沙》 (5人喜欢)
- 当农民成为低关税的牺牲品 (14人喜欢)
- 比起吃瓜京东美团商战,打工人更该关注这两部电影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