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个人阅读清单--好书
不区分专业强度高低,是个人阅读偏好
见微知著,亲王具有极其震撼的通过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的能力,上一本这样的书还是《叫魂》。
第一次看没看懂,但是基本是共识性佳作,近期安排重新阅读。
五十万字的图书,仔细读过两遍,这是我会喜欢的社会学著作,阅读性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作者思考,那个小镇是活灵活现的存在。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不多的看到“小镇做题家”生活的结构性环境的一本书,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不仅有七十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10年代、20年代都有,而他们读大学所处的境况各不相同,但同作为“第一代大学生”却都是注定的辛苦一代,相较于上世纪的物质苦难叙事,新世纪的第一批大学生的微观差距叙事更为明显,中产阶级的孩子和农村孩子都在谈钱,但这背后的互动感知是不相同的,钱不仅仅是物质贫困的体现,还生产着每一次因为“金钱互动”的社会认知。是松弛与信任还是不安与内疚,而这种微观互动又如何缔结了新时代第一批大学生的集体画像,这又如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命历程,我将持续对这一领域保持兴趣与关注。
这本书注定会影响到接下来十年的社会学领域的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它迥异于“国家-基层政权-社会”这种僵化的分析范式,作者致力于治理有效与否的社会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是更为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特殊性。长时间以来,我们将治理现代化视为治理有效的抓手,认为只要够“现代化”,那么治理就会成功就会发展就会长效,但作者通过对一个农场的深入分析,这种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却是社会意义上的“隔绝”,农场主走的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大规模发展,运用现代化机械,但是它的营收却不来自本身的经营,而是国家资金“引导”这种现代化经营模式,每年赚的都是国家补贴的钱。而从未深入社会是因为社会基础和这种现代化经营模式的不合拍,它们不相契合,社会基础只能发挥破坏性作用,而这种社会基础,作者归纳为“内外有别”,农场是“飞地”模式,从未真正嵌入村庄。而这反而保全了农场的“苟存”。作者的思路很清晰,研究很深入,结论很有信服力,而由此引发的震荡也是在所难免,这种“内外有别”的社会基础必然长期存在,如果顺应,那么还是现代化吗?如果按照原来的现代化思路,难道要等秉持内外有别的村庄全部消失吗?而其中的操作性难题更是显著,国家现在给补贴要依靠量化的指标,农场规模和机械数量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晰指标,如果放弃这些,那么实质性指标又该是什么?这又涉及到组织性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改变很难,不改变又没什么效果。真正的难题就在这里了,既有的研究和经验都无法回答真正的中国式问题,这条路到底要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