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越努力,越焦虑:我们都应该学习如何“停下来”
上周有一个会员找到我,说想做咨询,解决一下自己当前在职业方向上的焦虑迷茫。
“我当下正处在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选择,然而思绪纷乱,各种焦虑。”她说。
她刚刚结束了人生中的2个重大事件:7年创业和十几年婚姻长跑,现在处于停滞期,想赶快重新开始。
焦虑之下,她先是自己做了各种分析判断,然后又去报了很多课程,了解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
她花了3、4个月时间,分别探索了这些领域:亲子关系、育儿、生涯规划、OH卡、催眠、颂钵疗愈、教练......
然后按照上手度、学习周期、市场需求度、变现模式、可持续输出等维度去分析自己适合做什么。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几个方向变现都很困难,特别是前期,都需要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几年后才开始有还不错的收益回报。
于是她更加迷茫了。前阵子在这种异常焦虑的状态下,她又花几万块报名了一个项目的合伙人,报完以后又后悔,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她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问了我两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创业项目的可靠性,验证其商业模式,以及我对某个行业的看法。
说实话,看完这封信后,我只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焦虑感,脑子里冒出来一个画面:一只小蚂蚁在热锅上焦急地来回爬走,试图找到出口。
我并没有回答她问我的那两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就算我回答了,对她现在的阶段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她现在的能量值已经损耗到底了,可还在焦急地四处“求医”,并且希望解决方案能够尽快解决问题。
可人在这种状态下做的很多决定和学习的很多东西,并不能被理智地吸收,很可能吸收越多,越焦虑。
所以我只给了她一个建议:停下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不要再盲目地学东西了,先把自己的身心调养好,让损耗的能量值一点点回升,再去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

我为什么会这样建议,因为去年有大半年我也处于这样的阶段,而我自我调整的方式就是停下来休息,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滋养自己的事。
它们可以无用且不抱任何向上成长的目的,比如看小说,读非工具类书籍,看电影,和家人朋友聊天,去大自然里走走……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从之前很躁动的状态中慢慢平息下来,脑子里很多杂乱的想法反而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坐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按照同一套认知和思维模式去想问题,只会在固有逻辑里越陷越深,适当的休息,反而会带来更多灵感。
在停下来的那段时间里,我看了大量与身心健康相关的书,从一个点开始一点点往外发散,很神奇地接触了更多这个领域的相关内容。从那以后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内容,都与身心疗愈和自我觉察有关。
然后我发现:其实很多“资源”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它们甚至就在我的身边,但因为当时我处在能量很低、损耗严重的阶段,所以错过了很多信息。
比如我几年前就知道冥想、内观、正念对缓解焦虑、稳定情绪帮助很大,但那时的我一直处在急冲冲往前冲,一刻也静不下来的阶段,自然对这些需要人“慢下来”的东西产生不了兴趣,就更别说去认真地学习和实践了。
过年期间当我真正慢下来,安安静静地去读一些书、看一些文章时,才发自内心地对冥想、正念产生了兴趣。
我先是读了《臣服实验》,看到作者反复强调“冥想”对他的影响,以及进入那种无我状态时的神奇体验,于是对冥想、正念产生了真正的好奇并跃跃欲试。
后来又无意中刷到了某个播客主播的公众号文章,聊的也是向内探索、自我觉察的内容,一发不可收拾地把她发的几篇文章都读了一遍,得到一个新的概念“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什么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以下内容引用自爱予星球的@赵丹喵)
“有限游戏的目的是取得胜利,有赢家和输家,游戏的规则是固定的,有清晰的边界。游戏的玩家奋力为观众进行表演,以在规则内干掉对手为宗旨,有了清晰的赢的一方则游戏结束。”
“无限游戏没有规则,没有边界。游戏的目的不是胜利,而是让游戏一直进行下去。在无限游戏内,没有观众,所有人都是玩家,规则也是可以被改变的。为了让游戏进行下去,随时可以创造新的规则。”
我意识到人生中的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在玩“有限游戏”,才会被外界的主流意识裹挟着往前走,不断地对比他人,评价自我,试图把人生当成一种“竞赛”,期待在规定时间内拿到结果。

结局就是终点遥遥无期,攀比永无止境,真实的内心需求永远无法真正被满足,也很难持续稳定地感受到幸福。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场“无限游戏”,以玩的心态而不是竞赛的心态去做事情,会更加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加注重体验而不是输赢。那种一定要在某个阶段实现某个目标的紧迫感也会减轻很多。
关于自我需求的不同层次,展开讲很多,感兴趣可以去读丹喵的这两篇文章:
我最近在读的另一本书里的内容,也完美地把我现阶段的很多想法完美地串联了起来。就像一个初次品尝到“休息”甜头的人,践行了一段时间后,在生活中再次感受到“call back”一样。
这本书叫《精神健康讲记》,是我们去年邀请的一个嘉宾Oce分享给我的,她是一个抗焦虑知识博主,研究呼吸法很多年,也是瑜伽冥想的多年践行者。我去年最焦躁的时候跟她描述过我的困惑,她当时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但那时的我并没有马上开始读,而是继续一头扎进了焦虑中,不停地消耗自己的能量,强撑着做事情、冲目标。书买来后就放在了书架上积灰,一次也没翻开过。
最近重新打开读,是因为我调整好了状态,开始真正对这一块感兴趣了,才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并深以为然。
回到那个会员的问题,为什么她学了很多东西,掌握了很多知识,却依然焦虑不安,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我觉得书中有很好的答案:
当一个人在面对所有问题上,一直都需要某些知识和既定标准来界定,也就是说他失去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基本生活经验来做判断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低能量水平,那我们所碰到的原材料都会是低水平,然后我们的观察、思考、感受、行动都将会是在低水平,需要我们自己把它提升。
当我们在低水平身心状态的时候,工作也不容易,发财也不容易碰到合适的人也不容易,身心水平高一点呢,各方面都会容易一点,所以南怀瑾老师的书里说“一分精神,一分事业”。
所以,赶紧先把自己调好。首先认识到自己是在某个低水平的阶段,先少想、少说,不要急着去做重大抉择。因为这个时候,即使我们认为已经想清楚了,其实可能还没想清楚。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改变是需要时机的。
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资源,只是当时的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而已,因为我们那时候并不在状态。
当我们处在低能量时,要做的就是“不硬撑着,不在外围造一个还不错的自己。然后再看看,我在这个很低的状态下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的森田疗法,倡导带着自己的痛苦生活,在顺其自然中一点点恢复。
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休息期、轻工作期、重工作期、生活训练期。
(以下来自百度健康杨放如医生)
1、休息期:休息期通常也叫做绝对卧床期,一般为4-7天,主要使患者放松,安静休养并缓解身心疲劳。这一时期禁止患者进行聊天、会面、吸烟等活动,保证绝对卧床、绝对安静,观察患者在卧床期内的精神状态,以便结合病情进行诊断,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烦闷和苦恼;
2、轻工作期:一般为3-7天,轻工作就是使患者进行运动量比较轻的工作,比如浇花、散步等,让患者逐渐恢复体力。这一时期可以通过较轻作业的完成使患者认识到不注意症状、坚持行动与症状减轻之间的关系,从而接受症状使之自然减轻;
3、重工作期:一般为3-7天,在进行前两个步骤之后,需要进行重工作。重工作相比轻工作运动量会大一些,并且生活劳作难度也比较大,从而使患者在这一阶段学会对症状置之不理,帮助患者将注意力由自身转向外界;
4、生活训练期:生活训练期作为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一般为1-2周。此期需要为患者出院做准备,允许患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指导患者回归原社会环境,恢复原社会角色。
当然这是针对比较严重的患者做的疗法,对于轻症状的普通人来说,其实在休息阶段,停止一切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工作和学习,多做一些冥想静坐类的练习,多去大自然里走走,先练习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慢慢恢复一些社交活动和轻量的工作和学习,即可。
我最近也在培养每日静坐、冥想的习惯,另外让自己每天工作之余散步40分钟,睡前泡脚10分钟,读书1小时。
一点点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力,让自己的每一个当下都过得更加专注、投入,而不是让自己的思绪一直处于杂乱无章地跳跃之中。
其实这些道理都非常简单,你们一定也听到过无数遍,但就是无法内化成行动,于是也体验不到它带来的实际效果。
我非常理解,如果我今天分享的这些东西被去年那个焦躁的我看见,我一定也看不进去,所以“时机很重要”,时机到了,我们自然会开始改变。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美国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的咨询手记,里面有提到心理学家詹姆斯.普罗察斯卡的“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它把人的改变过程分为5个阶段:
未准备阶段:你根本没想改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犹豫不决阶段: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看见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个阶段充满了矛盾和情绪,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也不反对采取行动,但就是无法落实去做,甚至采取拖延行为来避免改变,这个阶段的痛点是“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叫人不安”。
准备阶段:开始采取一些行动去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
行动阶段:遵循解决方案开始采取行动。
维持阶段:这个阶段十分困难,因为任何诱惑都可能触发旧的行为“反弹”,需要正向群体的支持。
我现在大概处在行动阶段的初期,通过过去半年的调整,今年的能量值已经回来了不少。每天的情绪都很稳定,也更有动力去自发性地工作和学习了,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做事。
我明显感觉到体内那个拖延懒散的小孩终于“躺够了”,今年她想大干一场。过去卡住我的很多事情,也开始一点点疏通了。
感谢允许自己“停下来”的那个林安,让我内心深处的林小安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与呵护,不再感到委屈与无助。

最后的话:
自由职业5年,对我来说是一场修炼身心的旅程。
一开始,我只是在追求脱离主流体系后的物质安稳,想办法不依靠一家公司养活自己。
再后来,我开始追求人生目标的安稳,不再毫无方向地在自由之海上“漂流”。
今年,我意识到我最应该追求的是身心安稳,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有了后面的一切。
借着这个会员朋友的提问,我梳理了自己这段“从焦躁到平静”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当然,自我探索的道路依旧漫长,我才刚刚启航,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个低谷要度过。
但我已经拿到了通过这些关卡的第一把钥匙——自我觉察,内心的恐惧感也随之减轻了很多。
把人生当作一场无限游戏吧,愿你我都能玩得潇洒、漂亮!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林安的会客厅
b站/微博/Youtube/即刻/小红书:林安的会客厅
播客:逆行人生 / 厅见自由
林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多做见效慢的事——聊聊自由职业的复利效应 (183人喜欢)
- 从互联网“消失”,是为了好好生活 (8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