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恐高症″是哪些?》陈再明
《曾国藩的″恐高症″是哪些?》陈再明23.2.21
曾国藩,他一生的主要功业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太平军,被称为清朝″中兴笫一名臣″。但他为了保全功名,免遭疑忌,继续取得清廷的信任,他毅然采取″断臂全身″的策略,主动奏请将自己一手创办的湘军,裁撤过半,以免萌生被人″拥立″之念。因为先前,胡林翼曾专函探试他:″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否?″左宗棠也曾撰写一联,向他暗示:"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王闿运更直接了当地向他表明:″取彼虏代之″的建议。这些人无非是想"拥立″他做皇帝。 其实,曾国藩对他的主子也未必就那么死心塌地地愚忠,只是,审时度势,不敢贸然孤掷,以免断了那条″得天地正气,做今古完人″的圣路。当他扑灭太平天国,兵克金陵时,是他梦寐以求的胜业,也是他一生成就的辉煌顶点,一时间,声望、权位如日中天,达于极盛。可是,他反而″郁郁不自得,愁肠九回″,城破之日,竟然终夜无眠。 原来,他患有″恐高症″。他在登上政治军事高峰时,却看到了下面有重重的陷阱,不测的深渊。在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胜利目标之后,却发现等待着自己的竟是一场灾祸,而非预期的福祉,这实在是最可悲,也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尽管他竭忠尽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其用兵过久,兵权太重,地盘忒大,朝廷从长远利益考虑,不能不视之为致命威胁。而今,太平军已经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随时都能问鼎京师的,是以湘军为核心的汉族地主政诒、军事力量。湘军和太平军调换了位置,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曾国藩的人生追求,是″内圣外王″,既建非凡的功业,又做天地间之完人,从内外两界实现全面的超越;那么,他的痛苦也就同样来源于内外两界;一方面是朝廷上下的威胁,用他自己的话说:"必兹乱世,凡高位、大名、重权三者皆在忧危之中″,因而"畏祸之心刻刻不忘″;一方面是内在的心理压力,时时处处,一言一语,为树立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样是如临深渊,如履薄氷般的惕惧。(以上王充闾先生在《用破一生心》中所言) 可是,为了实现这"两个超越″,他竟耗费了多少心血,历经何等艰辛?只要翻开那部《曾文正公全集》,你就不难得出结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悲剧人物。"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他自从背负上从儒家那里承袭下来的立功扬名的沉重包袱之后,便坠入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罗网,难以逃逸出去。 曾国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命个体,是一部內容丰富的″大书″。在解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的清醒、成熟、机敏之处实在令人心析,确是通体布满了灵窍,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到处闪现着智者的光辉。当然,这是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解剖;如果就人性批评的意义上说,却又觉得多无足取。因为在他身上,智谋呀,经验呀,知识呀,修养呀,可以说应有尽有;唯一缺乏的是本我,也就是缺乏本色与天真。若如王充闾先生的说法:″一个人只要丧失了本我,也便丧失了生命的出发点,迷失了存在的本源。″(他用″出发点″,亦即我们所说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