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也不可避免的‘标签化’
之前发了一篇帖子,关于《狂飙》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狂飙》的厌女不是工具化而是标签化 (douban.com)
但对工具化和标签化的不同,当时认识得不够清楚。
工具化:唯一作用是服务于作者、剧情、角色、观众的需求。
为了满足需求可以千变万化,升智降智一瞬间,‘荡妇’‘烈女’一眨眼。
标签化:由固定标签组成,无论环境年龄关系社会时间如何变化,‘她们’永远不变。
一套标签定一生,永远用(标签规定的)同一套逻辑,同一种态度应对所有。
下面这些‘文艺作品’中的‘女性’,眼熟吗?有画面吗?
自私顽劣的‘小女孩’
呱噪坏事的‘少女’
唠叨健忘的‘中年妇女’
刻薄阴狠的‘老妇’
不止反派,女性正派也挣脱不开‘标签定性’——
不论顺境逆境,不论好运厄运,不论历尽沧桑还是世事沉浮,
她们永远是照耀世人的永恒不变的光!
她们是:
冷静智慧的‘大女主’
活泼治愈的‘大女主’
精明能干的‘大女主’
善良圣母的‘大女主’
媎妹们觉得《大宅门》里的二奶奶,是睿智‘大女主’,还是真大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