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张爱玲
第一次读张爱玲是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我读高中,正是个憧憬爱情、憧憬外面的世界年龄。记得当时买了花城出版社的全套张爱玲的书,从小说到散文每一本都读完了。碰上喜欢的篇章还反复读。
捧起她的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张爱玲华美的词语。那些别出心裁的比喻句,那些描写颜色的词语,那些颜色我都无法想象是什么颜色,只是觉得很美。里面的很多句子到现在都能背下来。“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遇见了。那也没有别的好说的,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还有她被父亲幽禁,从家里逃出来,她说“走在马路上,每一个脚步声都是一声声响亮的吻”。但是读她的书,还是很失望的,因为不论如何去找,去读,都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爱情”。
再后来,《小团圆》出版,读了《小团圆》完全没有年少时那种沉迷和惊艳感。
就像与一个人的相遇一样,爱过,就分开,再也无交集了。
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别的作家:崇拜她的亦舒、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
时间兜兜转转,过去了很多年。最近因为看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又重新读起张爱玲来。
这一次,人到中年,读起来,才发现,我终于有点懂她了。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是张爱玲的笔下,看到了都是苍凉,读起来都是冷彻心扉。
年少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怨女》里的银娣,唯一能理解的是《半生缘》里的曼桢。但是心里又觉得曼桢是个很乏味的女子。总之,无法代入感,与她笔下的人物有着深深地隔膜。
银娣为什么不跟小刘结婚呢?男耕女织不是从古到今歌颂的美好爱情吗?白流苏到底爱范柳原吗?倾城之恋这四个字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怎么看都像个莫大的讽刺啊?葛薇龙好好读大学不好吗,为什么自甘堕落呢?
这个视角,一直带入到成年。这个视角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在某种制度和规范思维下成长起来的人,看事物只有一个单一的视角。更可悲的是,以为这个视角就是事实的全部,是世界的真相。
在经历了一番经历和阅历后,再次翻开张爱玲的书,明白了为什么找不到我想要看的“爱情”。我当时想要看到的“爱情”,是少女粉红的期冀,是男女一见钟情天长地久的美好故事。
而张爱玲的,其实写的是人性,爱情是外表,人性的幽微才是她笔下一直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葛薇龙,葛薇龙的堕落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极普通的女孩子”。相反,葛薇龙一直是一个相当有主见又清醒自知的人。正因为如此,她的选择才更显得悲凉。葛薇龙开始因为不愿意中断学业,所以去找姑妈。开始她何尝不知道梁府和梁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离开梁府的时候,已经隐隐觉得不妥了,开始让她觉得是“最摩登电影院”的梁府离开时看来已经像“皇陵”了,但是她心里暗下决心“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一进入梁府后,发现一柜子的衣服,她低声道“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虽然知道,她是什么反应呢?她一件件地试穿,楼下一晚上的吵闹声在她听来都是像丝织品。她像所有的花季少女一样对华服美食、男欢女爱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她在梁府呆了三个月,也成了交际场中的新星。她对乔琪乔有好感,但是她知道乔琪乔并非良配,所以她会远离他。这个时候她仍然是可以抽身的,她自己也知道,她对自己说“普通一般女孩子们所憧憬着的一切,都尝试到了。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么?”。但是她又对自己说“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瘾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呢?她很清醒,“一个有钱的,同时又合意的丈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既然不可能,那么怎样继续这样的生活,只有当交际花。梁太太就是她的明天。她不愿意像梁太太一样年轻时用青春换取金枪,老了再用金钱换取爱情。她要享受当下,“对爱认了输”。就这样,一步步,她沦为梁太太和乔琪乔的工具,帮着他们弄人和弄钱。小说的结局,她和乔琪乔在外面约会,遇上了水兵,水兵把薇龙当成了流莺,乔琪乔很生气,认为薇龙和流莺不一样,薇龙笑着说“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他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说完薇龙就哭了。
薇龙如果好好念书呢,结局呢?“念毕业了又怎么样?香港统共只有一个大学,大学毕业生还找不到事呢!事也有,一个月五六十块钱,在修道院办的小学堂里教书,净受外国尼姑的气”。
银娣为什么不愿意嫁给小刘呢?银娣一开始很自负于自己的美貌,也暗恋小刘。但是她看到她的外婆,一辈子是什么样子过来的,结局是什么。第二天她立马改了主意,她嫁给了姜家二少爷。在那个年代,所谓好的道路,张爱玲书里那些剔透的女主角们都看到了。她们不愿意过那种“好”的生活。所以她们选择了另外一种道路。而这种道路,等待着她们的也是一样。
王佳芝为什么要当女间谍,去刺杀老易。因为在她平时的生活中,只有在一次戏剧社演戏中才体会到了“万众瞩目”的感觉。“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所以最后她放走老易也是出于这些微小的念头“这个人大概是爱我的”。
在张爱玲的书中,大时代的变迁被她虚化为故事模糊的背景。决定故事走向的,往往是人性,人性中欲望、人性的善变、人性的幽微。再庞大的时代,也是由人来组成,人之所以与众物不同,也正是因为人性。
心理学上,也有“微习惯”等等这些类似的概念。微小的东西,看似渺小,往往影响却是巨大的。看张爱玲的一生,不胜唏嘘。出生于名门贵族之家,童年时与父亲关系密切,在父亲的熏陶下熟读红楼梦,少女时代与父亲翻脸被父亲幽禁。成年后的两任丈夫都比她大很多,用现代心理学的词来说就是“恋父情结”。张爱玲一直通过她的笔来表达她对世界的体会感受和看法。她不相信很多庞大的东西。她迷恋一些微小的事物。就像她相信人生都是人性中的一些幽微时刻决定的。
© 本文版权归 Hyacinth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Charlotte.C.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12 15: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