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山与潇洒舞厅,小县城的日与夜
2023年2月19日,天气晴好。杭州几乎连续两周阴雨连绵,罕见地展露一些春天颜色,是出游的好时节。
上午还在背着包逛电商博览会,在一众直播间灯光解决方案、私域顾问及现场直播带货博主等电商特色展位之间,也有不少米粉商、内蒙牛肉干、内蒙燕麦粥、海苔、越南猫屎咖啡等食品展位,他们来此寻找招商资源,架不住展位的热情招揽,一通流窜各处试吃后,算是解决了午饭。
比较偶然地,决定和宁录趁着大好天气去桐庐溜溜。
先讲点关于桐庐的冷知识,“快递之乡”及“药祖圣地”。
快递之乡——快递业的“三通一达”的创始源起都在桐庐,20年前,桐庐人就在做帮人捎带信件的生意,业务量增长后陆续拉着亲戚加入行业。浙商做生意,向来好提携亲戚,在项飚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中,浙江村的发展史也源于此特点。
药祖圣地——桐君是黄帝的大臣,擅长本草。相传黄帝时,在美丽的富春江畔,有一座桐君山,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山也以“桐君”名,曰“桐君山”,县则称“桐庐县”。
桐君采集百草,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其所定处方格律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垂数千年,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其地为“药祖圣地”。
花四十元买高铁票,半小时到桐庐;和宁录在桐庐站会面,再花五毛钱坐公交,半小时左右到达桐君山脚附近。公交途径大草坪一片,上题“快递之乡”四个朱字,周围游人相比杭州主城区此时的摩肩接踵少很多,依然是亲友相聚,嬉笑玩闹。路上给宁录展示了我随手携带的佛经,宁录也带了书,掏出来是一本残雪的书,该作家被向来尖锐的桑塔格大力盛赞,国内却很少听闻。和宁录聊天总是能收获很多新的思绪,聊到中国作家圈中老年男性写作风格对女性并不友好,往往是将女性作为客体甚至物化,直到近年女性陆续意识到并创作出反厌女的表达,情况才改善不少。聊了聊对微博上博主巴布尔的观察,在国内时,他作为顶尖学府毕业的高材生也时时感受到无法逃避的宏观痛苦;某肺炎封城前,他火速离开国内,去到荷兰在欧洲随处旅行,好山好水好风光下,他发博文的频率都大大减少;直到他最近开始找工作,深入地感受到白人亲切社交礼节下的无法理解,我们笑这大概就是老中人的宿命,到哪都背负着苦大仇深,难以逃离。
聊到此节,正好遇到前方店铺前,卧着一只面相苦大仇深的金毛,见到人类前来,立即一脸愁苦地上前摇头摆尾,表示友好。摸了摸它的鼻子,湿漉漉的,很健康。

再向前走,就是分水江汇入富春江的交汇处,走过摇摇晃晃的水泥索桥,就是此行目的地——桐君山。吊桥上依旧有着钓鱼的大爷,但钓鱼手法很特别,不时抽竿上提,且鱼钩上不着一物,他们管这叫“猫鱼”,纯粹靠着臂力坚持诱惑鱼儿上钩。这般钓鱼手法还是头一次见,问大爷手臂是否酸痛,大爷答曰早已习惯,没啥感觉。也不失为动静结合的钓鱼锻炼方法,毕竟连鱼食都不必买。隔壁一个大爷是用的自制鱼竿,更加极致省钱。
作为看惯山如海般波澜壮阔的云南人,对桐君山的第一印象,不论从规模还是高度而言,都能断言此山不大,甚至只是一个小土包。但桐庐人很郑重地在山下石阶上搬来广东人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评价,刻在石头上:“峨眉之一角”,“峨眉诸峰不及此奇”。

作为桐君命名的山,临近山脚新塑一水泥碑,歪歪扭扭仿古写了些关于桐君的篆文,石碑崭新,有点笨拙,也能足见桐庐人的用心。

桐君山上沿着游道东一从西一丛地移植来外地草木,煞有介事地详细插牌介绍药理药性,为不愧桐君药圣之名。然而很多草本实在水土不服,已然干枯死去。
登到山顶,可以俯瞰分水江汇入富春江,水支交汇,江风浅浅拂面,梅花开得正好,春风不寒。

山顶桐君庙的值守人员热心招呼游客进去拜拜,免费分发三支清香。我们有些踌躇,景点游玩过于热心的坑已经踩了不少。
景区人员连忙解释,自己是单位发工资的,不从我们这里赚钱,一切都随喜,我们才略放心。那既然来了,也该拜拜码头,进庙敬香,敲磬三响,我默祷后拜下。拜完,值守人员积极拿来一筒签筒,随手抽取一支,上吉。到解签处拿签文,上载“清闲无忧静处坐,饱后喝茶时坐卧。放下身心不用忙,必定不招冤与祸”。签文直白,和最近的其他签文意思相近,仙长们大都是安慰之语。除解签外,解签人还给我们看了手相,内容比较浅近。趁解签师傅给宁录看手相,我被招呼去随喜了20元。
站在庙旁边的台子上看了会两水交汇的江景,随风吹来阵阵钟声,循钟声而去,写明敲钟“五元三次”。桐君山确实很小,很快逛完到了另一边山脚,山脚除了厕所和把退休人员忽悠来的旅游小团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但阿姨们还是喜气洋洋找到喜欢的背景板合影。

晚饭在当地的小馆子解决,红烧豆腐非常非常好吃。

晚上在桐庐老城区溜达,桐庐民间信仰习俗较浓厚。道家的常规八字推命,贵州的收蛊,都简单直接地在路边张贴广告。路遇合腰粗的行道树拦腰撞断,我们猜测了半天是否是被雷劈的还是风刮的,最终路边散落的汽车后视镜直接破案。



最惊喜的重磅收获还是潇洒舞厅。楼道老旧,标志的广告也是夸张的超饱和颜色及拉丁舞姿。以至于我们循地标上到三楼时,我还怀疑这是四川盛行的地下砂舞厅。到舞厅时正是六点半,空无一人,只有气质优雅大方的女老板在独自打理准备。见我们是年轻的生面孔,老板娘眼神精明地一挑眉,但还是和气地问答提问,说来跳舞的人很多,跳的基本是交谊舞,舞厅营业得还不错。气质优雅的老板娘介绍,茶水费10元一位,不限时间,来了就能跳。但一般七点才有人来,舞厅现在空无一人,中间场地颇大的空白舞池,天花板布置老式旋转灯球及彩灯。一面墙贴大镜子以供矫正舞姿,一面放投影幕布,另两侧做了红色小皮椅子隔成单独小卡座样式,每个卡座空间里放一大壶开水。


虽然不会跳舞,我和宁录还是兴致勃勃地在空荡荡的舞厅随便舞了两步,交谊舞考验配合,而我俩基本没啥配合可言,很快乐。去外面转了一圈,差不多七点,我们再次回到舞厅,果然里面突然凭空生出许多人在舞池里搂住,转圈舞蹈,音乐动感,五光十色的灯光烘托出一股暧昧般的氛围。全场都是年纪差不多的中年人,我们好像误入了后中年的小小乌托邦。
我们挑了个角落落座,观察舞者。男士都穿了显得正式些的衬衫西裤皮鞋,女士们更精致些,显然是把自己认为最得体的衣服穿了出来,认真化了妆,口红鲜艳。舞者们虽然是跳舞,但不论男女,舞技是否娴熟,面上都毫无表情,统一的麻木与生冷。没几个人在与自己的舞伴对视,很多男士反而一面揽着女舞伴,一面来回巡视(也有可能是在看周围环境以免撞上)。有一位大爷,虽然他的女舞伴可能是全场气质最佳,他们也明显比其他人舞技高超配合默契,但两人之间没有任何舞蹈之外的情绪交流,男士表情冷硬,依旧是没有感情的跳舞机器。我注意到场上有一位阿姨,打扮得非常少女风,短短的jk裙,鹅黄毛衣,一头长长的黑长直,跳了几曲后,没有男士邀请,只能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动作。

陆陆续续来了几个年纪顶多三十的男生,打扮略年轻些,身材放中年男子里算不错,也在邀请年纪差不多快大上一轮的女士跳舞。我们所坐的卡座隔间的女士也和年轻些的男士踏入舞池,神采飞扬,终于出现了一对看上去心情不错的舞搭子。
至于年轻男性的出现原因,我们猜测是县域年轻女性稀少,大多去了大城市,导致县内年轻男性的择偶年龄断层悬殊,反而涌向中年女性聚集的潇洒舞厅。
潇洒舞厅,涌动着寂寞、不安和中年人释放的一点点荷尔蒙味道。10元一个塑料杯的茶水费,让这些情绪得以找到一个体面场所容纳,至少不是露天的广场舞,至少不必众目睽睽。
回程,夜晚的红绿灯提示栏,赫然幽默显示“一辈子的痛苦”。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2-20 1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