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和他们的书 |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10种
1.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本书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充分挖掘利用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和甲骨文、商周金文等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对商周家族形态包括家族亲属组织的规模和结构、居住形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族的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考证探析,对商周不同历史时段家族形态的演变及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及这种演变对国家结构、政体、军事组织、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做了深入揭示。
作者简介:
朱凤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考古学报》编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2.《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三十余年勤奋治学的结晶,代表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考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经济形态,包括庄园、农奴制、城市和农村公社等,逐一阐释了它们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研究了它们的发展变化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作者根据世界主要国家、民族的历史,综合比较出前资本主义的共同特征,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其中许多论断在我国世界中世纪史学领域中是发前人所未发或不敢发的。”
作者简介:
马克垚,1932年生,山西文水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等专著,并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世界文明史》等著作。
3. 《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试图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的美学形式,通过形式的审美中介,探究现代审美主体创生的文学秘密,寻找文本内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还讨论了现代文学的文体特征、诗学形式以及叙事结构与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层联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纠葛等议题,最终试图达成对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的总体探究。
作者简介: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
4. 《中国诗学之路: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古典文学研究名家蒋寅先生的自选集。他以“中国诗学之路”概括几十年治学的主要方向,以“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表明对中国诗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和治学路径。他善于发现中国诗学研究中隐含的重大问题,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的探究和考索,所得结论常常切中肯綮,发人深省。本书反映了作者诗学研究的三个主要范畴——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和诗歌史,更体现出他对中国诗学走向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使这条诗学之路指向未来。
作者简介:
蒋寅,1959年生,江苏南京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8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曾任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清诗话考》《原诗笺注》《镜与灯: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清代诗学史》等,合著《权德舆诗文集编年校注》,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主编《中国诗学》论丛、《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等。
5. 《唐诗流变论要》
内容简介:
本书对唐诗的整体艺术特征及成因作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有《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等7篇文章,从唐诗诗歌自身的格律、调式、审美风格等内在特征着手讨论形成原因及演变规律,论及五古、五律、绝句、七律、七言歌行等诗体。
下编包括《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论支遁注〈逍遥游〉新义》等7篇文章,从政治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思潮、历史考证等外部因素研究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的形成和变化。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46年生,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及国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出版过《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杜诗艺术与辨体》等重要著作。
6.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中古诗歌的发展过程,着力还原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诗歌发展的实貌,是中古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全书共约40余万字,分绪论和十一章,按历史发展顺序,逐一探讨了建安诗歌、玄言诗、永明体、宫体诗等足以影响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重点研究了陆机、鲍照、谢灵运、陶渊明、庾信等重要诗人的思想、作品风格、影响,全面考察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的动态过程和内部规律。
作者简介:
傅刚,1956年生,江苏睢宁人。198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等。
7.《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增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利用传世文献与佛教造像记、碑铭墓志、竹简等,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对北朝时期乡村社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质、时空分布状况、“宗族”的含义、“三长”的地位、乡里与村民空间认同、“市”的多重意义、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朝廷视野中的“民众”,等等,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丰富的北朝基层社会图景。增补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一文揭示了在乡里编制之外汉代聚落带有自名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地方社会》则对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情况做了综合性的概括。
作者简介: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1986-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96-2008年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8年5月转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出土文书简牍,近年主要关注古代国家的形态与运行机制。出版《什么是日常统治史》(2020)、《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2018)、《近观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与《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论文七十余篇,译著数部。
8.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内容简介:
商人的活动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本书正是从商人与近世社会相互作用这一广阔视野,考察商人在近世变革时代的特有功能。
作者从近代商人群体的形成、商人的地域分布、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及其方式、商人的社会生活与心态、商人与都市文化、都市社会经济的变迁及近世商人自身的变迁等各个侧面详述精析,指出在中国特有社会结构下,商人始终处于两难境地,至今难以走出近世社会的怪圈。研究颇具功力和新意,考察商人在近世变革时代的特有功能。
作者简介:
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合著)等,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江南社会历史研究丛书》《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等。
9. 《拜占庭帝国史》
内容简介: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拜占庭帝国史的专著,全书采用通史与专题史想结合的方法,按王朝成立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君士坦丁时代、查士丁尼时代、伊拉克略时代、毁坏圣象时代、马其顿王朝的统治、帝国衰落与十字军运动、尼西亚流亡政府、拜占庭末代王朝与灭亡等,从而较为全面阐释了该帝国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特色。全书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以时间为序,系统勾画了各个时代的军政大事及其影响;第九章则以拜占庭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
作者简介:
陈志强,曾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世界史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中古史研究会副理事长。1952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1982年初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94年10月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获得历史考古学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雅典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高等学府从事讲学和合作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和欧洲一体化问题研究,并从事欧洲中世纪史和欧盟历史教学,出版《拜占廷帝国史》、《拜占廷学研究》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0. 《探寻中国趣味:中国古代文学之历史文化思考》
内容简介:
一个民族的文化欲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理应葆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它的外在标志和内在底蕴就是这个民族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文化趣味。
本书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一格的“中国趣味”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深入研究,在文学史学的理论基础上,透过文学史论、文人心态和文体研究三个维度,围绕特定时代的文学风貌、特定作家的文化心态、特定作品的文体特征等方面加以铺陈阐述,引领读者在新鲜的阅读体验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历史探索和文化思考。
本书撷取作者近三十年文学研究的精华,充分展示出“问题—文献—历史—理论”四位一体、依次递进的研究范式,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术理念。上迄先秦下至明清,既有传奇戏曲,也有诗文小说,既有宏观的理论辨析,又有微观的文本研究,在一次次拓展研究视角的过程中,不断延展历史思考的深度。
作者简介:
郭英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文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人传奇研究》、《明清传奇史》、《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明清文学史讲演录》、《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建构与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思辨录》、《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等,主编《多维视角——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立体建构》、《中国散文通史》等。
碎金书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发赠书 | 吴宓师友书札 (98人喜欢)
- 转发赠书 | 中世纪文化范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93人喜欢)
- 转发赠书 | 意识与社会:1890—1930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 (109人喜欢)
- 转发赠书 | 法国新锐哲学家、思想史家夏马尤新作《反思无人机》 (84人喜欢)
- 这四种书入选“2024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