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自我是佛言所指的一种慈悲
说起来挺有意思,
如果你翻看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和宗教学等书籍后,
你会发现“爱情”这两个词儿却是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甚至于有的学科压根没有“爱”这个字。
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信,
但查史料事实如此,因洋人到来的缘故,
在民国时才陆续把“爱情”一词代替之前表达男女双方的“真情”和“感情”用词。

“爱情”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欧洲中世纪,宣扬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及忠贞的精神,
内因其实是为信奉“君权神授”理念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宣传。
现今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但《圣经》的完整版却编撰于17世纪初。
其中旧约言之有数千年的历史,实则在考古学中却提供不了实证,这也符合“爱情”两个字为什么《圣经》里有而佛教却没有。
同属三大宗教之一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并没有言之“爱情”,
但其讲的是“缘起性空”,
讲的是“慈悲”而不是“爱”。
世人有佛缘不假,但“看破”和“放下”何其难“修”?
非专业人士不建议研究佛学,它并不是入世促进人们积极的入世哲学。
至于取不取其精华?就是仁者见智了。

我有钓鱼的爱好,但有一个信佛的网友对我说:“这样因果太多了,真不骗你,千万别去钓鱼了,千万别去了。”
我对其说道:“确定要规劝我?我并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没有你说的那些负担。”
其继续劝言:“唉!不是因为信佛才劝你的。这是真有其事,对你不利啊。
人类肉眼凡胎看不见的东西太多了,那是现实存在的。
萍水相逢,我这样说确实是交浅言深了,但是我就希望所有有缘人都幸福吉祥,抱歉了啊。”
我:“信则有,不信则无,取决于你立场的角度。佛讲因果,但量子力学却没有此言。
唯心者认为会有,唯物主义则不会有此概念。所以你劝我,实则是为了你自己的‘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潜意识去影响别人的意识呢?
规劝的话就不用说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屠夫和书生的故事,真要做到你说的那样那得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可问题是素食主义者的‘素食’真的也纯粹吗?

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有些理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到了你,但是你回想一下影响之初,是这种意识理论指引着你的想法,还是你自己的思想在印证这种意识时不知不觉已被打上了烙印,然后以己身印证在此路中…… 我绝对没有权利去说、去评判意识的好坏,但是人应当去了解更多种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然后你会发现什么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说服和抵触是人性潜意识中本就存在的,但在你尝试规劝我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受本我所驱使,
但总归一家之言尔,属于共同探讨的范畴哈。”
然后对方没理我了。
言归正传,其实非佛徒而言佛相对的是有失公允的。但不妨碍每个人言语的权利,不妨碍自我思考后的认知。

佛是没有爱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理性的,需斩掉自我的六识。
很多很多年前看搞笑的《粉红女郎》,感觉古灵精怪人设的薛佳凝很有意思,又在很多很多年后,因为和胡歌失恋转而信佛,并成为了俗家弟子。
非常理解她,这是从心理的根本上解决失恋。
救赎自我是不是佛言所指的一种慈悲?
其实你转念一想佛的慈悲本身是不是就包含了爱?
是,也不是。
说它不属于哲学吧,但其善恶有报之论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所以感性的薛佳凝皈依佛门无非是让自己理性起来,
重塑认知进而智慧,于己方得慈悲、始得解脱。
小时候看电视剧或电影是不是感觉法海很无情?斩掉七情六欲后能不无情吗?
你看,当你觉得无情的时候又走入了误区。
佛本清净,无凡夫之凡情,无情何谈有情?
佛本无相,又以众生为相,无小情是以大情乎?
——笔于2023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