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史案(六)
《《元史史案》(六)元朝创建者一一忽必烈》陈再明23.2.28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进而征服了我国华北以及中亚,建立了大蒙古汗国。以后又经过窝阔台与蒙哥的继续扩展,汗国的境土益形广阔。可是,靠军事征服所建成的汗国,是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军事行政联合的不稳固。再加上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大,分裂的局面也就难免于避免。直到成吉思讦的晚年,分裂巳初见端倪,以后以成吉思讦家族成员间的矛盾与争夺权力而暴露出来。 蒙哥在位时期,分裂的危机更加加深了。早从蒙哥即位前,忽必烈在潜藩,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见《元史-世祖纪》),对学习汉文化持积极和开明的态度。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在金莲川大开藩府,广事招揽汉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在河南、陕西地区创设官府,引用儒臣,整饰吏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的″爱民之誉,好贤之名″,很快就在汉族地主士大夫中传布开来。 1259年,蒙哥死去。忽必烈在部分宗王的支持下,以汉人军将、谋臣以及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依托,自立为皇帝。进而打败了汗位的竞争者、当时留守在和林大帐的幼弟阿里不哥。与此同时,积极更改政治,进行了新王朝的创建工作。忽必烈在1260年即皇帝位的诏书里,明确地提出了兴复″文治″的政冶纲领和″祖述变通"的创建王朝的原则。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大体上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第一个对全国进行统治的封建王朝。新王朝建设的迫切任务之一是重新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忽必烈一上台就着手整顿前此地方诸侯封地各自为政、秩序极端混乱的現象,实行军民分治。在中央设置行政(行中书省)、军事(行枢密院)、监察(行御史台)三权分立,对地方上进行管理。在中央设司农司,专掌农田水利。大规模进行屯田,也有利于生产的恢复。 元朝的全国大统一,使我国疆域初具规模,“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併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讧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见《元史-地理志》)元朝的疆土,大体上相当于清朝全盛时期的版图而又有过之。 忽必烈利用南北之间的宋金以来的长期隔阂,分裂汉人。把汉人分划为汉人、南人两种,置在蒙古、色目之后,成为第三和第四等人。并且,利用南人来削弱汉人。汉人为争取在朝中的主动权,便以太子真金为靠山,和色目人支持的畏兀儿人桑哥,进行权力斗争。有人甚至上书要忽必烈禅位真金,忽必烈大为震怒,真金因此忧惧而死。从此,朝廷上汉人官僚已不再形成足以与色目人相抗争的势力。终使忽必烈决心改组中书省,重新起用阿合马党羽。 在这一段时期内,忽必烈还大兴黩武之师,伐日本,侵安南,占缅国以及爪哇。″內用聚敛之臣,视民一财如土苴;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所行,基本上已渐趋于保守、消极。元史研究家周良宵说:″忽必烈从他统诒的前期主张学习汉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革旧更新,建立元王朝,统一全国。进而转化为后期诮极与保守占主导的变化。 总的来说,对忽必烈作简单的否定和肯定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忽必烈的前期是进步与积极占主导,后期则主要是保守和消极,但后期的消极作用在他整个一生的事业中,究竟只占次要的地位。他的历史功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