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杂谈】宇宙的距离与文化的隔阂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纠缠光子实验,建立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性的量子信息科学」而共同授予法国物理学家AlainAspect美国物理学家JohnF.Clauser和奥地利物理学家AntonZeilinger.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之为超距离的幽灵效应,而在短视频平台甚至其他平台,竟然被联系到算命、做梦等等玄学的内容。
看那些视频读那些文字,我甚至沉浸于宿命论与平行宇宙的玄妙中无法自拔。
当然,在此我们暂且不解释量子纠缠的原理,他在网上有更专业的作者进行科普,我们也不进行玄妙的解释,因为玄学怎么都能解释的通,我本次想聊聊的反而是他的超光速。
然而不幸的是,量子纠缠虽然是超光速的,但无法超光速的传递信息。
信息,目前仍未逃脱光速的牢笼。

在一档《不要回答》的对话节目的第一期,贾樟柯作为主持人,刘慈欣作为远程参与的人员,共同谈论了星际移民后的人类亲情的内容。
刘慈欣在会不会移民的观点在陈述了他所认为的移民可能会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火星资源市场促进了资本的进入;
-划时代的文化思想与变革。
而他在之后的论点中最感慨的内容则是:星际的距离,信息传递的时滞是否会导致文化的隔阂?
“所有的音信被宇宙的黑暗吞没”,这是当时弹幕打出的一句话语,简短却像黑洞一般仿佛要吞噬我们所有的言语。
目前所知的地球到月球无损通信按电磁波来算大概1.1s,双方沟通的时滞2.2s;
地球到火星约4分钟,双方沟通约8分钟,但根据行星位置及通信损失往往达到20-40分钟;
那太阳系边缘呢,几光年、几十光年之外的距离呢,一光年可是孙悟空翻跟头翻50年呢。
当我们拥有远航的动力与能力,我们带着希望远行,我们于前行中欢喜,我们却于宇宙中沉默,被安静与孤独吞没。
正如我听到的一段关于方言的故事,往往那些出国留学回来的人反而脱口而出的方言最地道,那些去往别的城市打工的人,方言往往要掺杂其他口音或者词汇。
稳固的群里,文化的演变往往愈慢。信息无法及时抵达,地球快速变化的文化及信息,将会以极大地延时抵达星际舰队中,抵达异域行星中,文化产生了脱节。
乡村中的地域隔离会出现各种方言,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我们早已体会,更别说茫茫宇宙,他们独自保留和衍生的文化,必然与地球文化渐行渐远。
我们同为人这一种类,但精神上却如同智人与尼安德特人般的隔阂。在时间与距离的稀释下,人类在这个容器中散落满天星,成为同人但文化各异的族群。
沟通成了障碍,隔阂便诞生了。光速通信在宇宙中倒是变成了过去的车马邮件,那时的异地可能便是永恒,离别便是再也不见。
到那时,人类与新人类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缤纷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