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人物(二)
《明史人物(二)刘基》陈再明23.2.23
刘基,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至顺四年(1333),22岁时中进士。刘基在元末时期仕途是坎坷的,起先他出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地方豪强所憎恨。后来在江西当掾史和在江浙行省当儒学副提举,都因事弃官归家。至正八年(1348),浙东方国珍起事,起用刘基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结果仍以弃官还乡告终。刘基在元朝任官二十多年,多次被压抑弃官还乡,所以他借《卖柑者言》的寓言,讽刺元朝″坐高堂″的达官贵人,都是一批庸才贪夫。 朱元璋于应天,建立江南政权后,即向皖南、浙东地区发展。至正二十年(1360),胡大海攻下处州后,即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章溢。朱元璋命处州总制派人去聘请,叶琛、章溢应聘前来,刘基却不出来。这时,陶安、宋濂寄诗劝说,刘基这才出山。当他与宋濂、叶琛、章溢一起来到应天时,朱元璋大喜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耳!“专门为他们盖了一座"礼贤馆“居住。 至正二十年(1360),地处湖广的陈友谅东下,向朱元璋的统治区进攻。并约张士诚进攻应天。面对强敌压境,应天的文官武将有的主张投降,有的提出逃跑。刘基大声喊说:“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并建议朱元璋说:″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结果在龙湾大败陈友谅,此刘基之功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发兵攻安丰,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准备出兵救援时,刘基就竭力反对,认为大军出救安丰,应天空虚,陈友谅、张士诚伺隙来攻,那时就会非常被动。但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的劝说,还是率大军赴救。果然陈友谅乘机进犯,只是不攻兵力空虚的应天而攻洪都(今江南昌),才于鄱阳湖惨败。朱元璋感慨地对刘基说:″不听君言,几失计!″从此,对刘基的远见卓识更为赏识。 洪武元年(1368)五月,朱元璋即皇帝位,任命刘基为御史中丞。当时因战争频繁,加征田税习以为常,章溢屡次上奏,请定处州七县税课,经议定每亩加五合。太祖以刘基功高,命处州之青田县勿加,以示优遇。同年,太祖卦汴梁,刘其与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法,李善长为其说情,刘基不顾情面,杀了李彬,由是触犯了李善长。刘基感到不安,于八月间请求致仕归乡。 这时,太祖正于凤阳经营中都。刘基临行前上奏说:″风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不可轻也″。不久,王保保在塞外击败明军,这就使太祖想起了刘基临走所说的话,便又召其回京供职。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刘基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正月,刘基又请归老于乡。胡惟庸唆使人诬告,说刘基看中了家乡一块含有王气的土地。刘基怕招惹灾祸,因而留京不敢归乡。洪武八年(1375)三月,因病才回归青田,在家乡居了一个月即去世,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