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能簡化為拼音文字嗎?
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從2000年開始,聯合國設立此節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多種變化,如今,關於漢語的載體——漢字能不能有簡化字、可不可以簡化為拼音文字有諸多討論,《東言西語: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的作者鄭子寧給出了他的觀點▼

《東言西語》,香港三聯,2022年5月

在某封文檔下的藏文字母的簽名。根據讀音推測,文本前幾個字為“副使孟懷玉”的藏文拼寫,其實簽名者是一個漢人。
敦煌為河西走廊的文化中心。由於吐蕃腹地文化水平較低,吐蕃攻陷敦煌後藉助漢人善造紙的技能建立了抄經所,強迫漢人用藏文抄經,敦煌就此成為藏文經卷的主要傳抄地,當地漢人也多通藏文。
這其實就是一種漢字拼音化的改造。藏文字母不僅被用於較短的應用文中,頗多較長的文本也用了藏文字母拼寫,譬如下圖所示的這份敦煌經卷中,有一段藏文字母拼寫的《遊江樂》民歌全文:
春風細雨沾衣濕/何時恍惚憶揚州/ 南至柳城新造口/北對蘭陵孤驛樓/ 回望東西二湖水/忽見長江萬里流/ 白鶴(鷺)雙飛出溪壑/無數江鷗水上游。

《東言西語》,香港三聯,2022年5月
尤為有趣的是這一文本寫成的年代已是歸義軍時期,文本正面即為漢文抄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這說明了敦煌漢人可能並不覺得漢文相對藏文就特別好用——雖然官方恢復了漢文的使用,抄經的任務不再必須使用藏文應對,但這不妨礙他們繼續用藏文字母拼寫漢語。
這個改造的例子延續時間有限,隨著河西走廊慢慢擺脫吐蕃影響,用藏文寫漢語的做法也漸漸消亡。而且唐朝敦煌方言與現代漢語的特點有所不同,它的語音較為複雜,同音字較少,因此藏文拼音這種特殊拼法使用起來具有更高的識別度。
中古以後,漢語的語音體系劇烈簡化,同音現象驟增。但即使如此,也並不一定非要依賴漢字來消除歧義。近現代時期,也仍然有用其他書寫形式書寫的漢語。人們在不依賴漢字的情況下不僅仍能滿足基本的交際需求,還在此基礎上誕生了複雜的文學作品。

《東言西語》,香港三聯,2022年5月

《東言西語》,香港三聯,2022年5月

《東言西語: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
三聯書店香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瘴氣、蠱毒、卑濕:古代中國對「南土之惡」的想像是如何形成的? (1人喜欢)
- 讀書雜誌|季劍青評歐陽哲生「五四」研究新著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