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避型“自我依恋”呢?
依恋理论可以帮大家更好地,
了解过往经历会如何影响自己日后与他人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依恋理论被广泛引用,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它有助于分析人际交往模式。那么,如果将依恋关系的观点应用于理解“如何与自己建立关系”呢?
依恋理论是指个体有一种与生俱来去寻求亲近父母的驱动力,尤其是当自己感到威胁或害怕时。基于早期寻求依恋的经验,自我会提升对他人回应方式和程度的预期。
不安全的依恋风格有两种:回避型和焦虑型。回避型依恋风格,通常会尽量避免与他人亲近,因为不确定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会担心被伤害或者对他人失望,因此觉得自己没必要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人可能也会觉得自己有些冷漠。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形成大多与童年经历相关,在需要帮助或安慰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另外,也可能是父母情感不和、离异或离世等原因造成的情感陪伴缺席,导致孩子从未拥有过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安慰,或者孩子曾因为展现出脆弱而被父母利用,间接从孩子身上获得某些利益,例如利用孩子获取另一方的关注,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会停止向他人寻求帮助和安慰的本能反应。因为希望得到支持、安慰和帮助的期望要么没有回应,要么产生了负面结果。从而继续依赖那些根本不存在或无法得到回应的方式就会变得较为痛苦。
所以,形成回避型依赖风格的人通常倾向于与他人保持距离,担心与他人太过亲近会被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当自己面临压力、感到沮丧时,可能会本能的远离那些主动靠近自己的人,容易担心他们是带有目的性接近自己或担心出现无法承受的负面结果。
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另一种含义可以理解为不屑一顾,不认为和他人维持关系那么重要。由于早期的依恋经历,更相信躲避、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方式,不信任他人,认为他们可能会以某种方式让事情变得更糟。
在与自我相关的方面,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往往也会对自己不屑一顾,习惯于忽视自己痛苦、难过等消极感受。从而,常常会选择一些习惯性的方式帮助自己转移和分散注意力,例如用工作、食物、购物或任何喜欢的方式,分散注意力。这种自发性的条件反射则是为了避免让自己感受到这些脆弱的负面感受。

一个我的真实案例为,来访者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独处,也对此感到很自在。但选择接受咨询是因为感觉自己的生活中总是缺少了一些东西,但却不知道原因。当引导来访者和我一起面对面时,来访者表现出明显的局促和紧张。对此,她会下意识的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待办清单上,例如打扫卫生、午餐吃什么等等,同时避免和我对视或接触。
了解后发现,来访者小时候,因展现出脆弱的一面而经历过一些取笑或忽视,所以导致现在对自我人际关系的发展并不满意。因此,咨询的目的更多是帮助来访者首先学会与自己相处,而不是忽视或回避自己。帮助来访者深入感受自我情绪,正视自己的感受,同时提供一定的反思和支持系统。
在咨询过程中,建议来访者每日都需要进行10分钟的自我冥想,练习和熟悉与自己相处的感受。最后,随着周而复始的练习,来访者最终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关系,能够正确意识到自己长期回避自我真实感受所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