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人物(二六)
《明史人物(二六)徐光启》陈再明23.3.19
徐光启在科学工作方面,广泛吸收外国的有用知识,不断总结本土的调查研究与实践经验,写成的《农政全书》是他的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他不仅是当时科学工作的组织者、宣传者,而且也参加了科学实践,是我国科学史上著名的先驱人物。 徐光启,字子先,松讧府上诲县(今上海市徐汇区)人。二十岁成为秀才。二十一岁起,多次应乡试都没有考上,先在家乡教村学,后来到广东韶州和广西浔州执教。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三十六岁,应顺天府乡试,考上解元。万历三十二年(1604),他四十三步,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徐光启,他早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南京就认识了传教士利玛窦。三年后,他受洗加入天主教。他进入翰林院后,就常常与利玛窦会面聚谈。他热心向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火器、数学等知识。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就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原文《欧几里得原本》)于次年出版。徐光启发明″几何″一词代指一切度数之学,从此以后,″几何″就成了数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一直沿用下来。 万历三十六年(1608),他从福建引进甘薯的种法,在松江试种成功,于是他编写了《甘薯疏》,系统地总结引种经验,希望加以推广。接着,又从北方引种芜菁,也获得了成功,于是又写了《芜菁疏》。后来,他总结在松江裁培棉花的经验,写了《吉贝疏》。万历三十八年(1610),利玛窦逝世后,他在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的协助下,先后写了《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夜晷图说》等书,希望有助于推动修历。接着,又与熊三拔合作,制造了天盘、地盘(简平仪)、定时衡尺等修历所必需的仪器,以便修历。后来,由他奉命全权负责,修成了《崇祯历法》。 徐光启在翰林院內,以大量的精力,从事历法、数学等领域的研究,编译并刊印了《泰西水法》一书。内容既讲取水、蓄水之法,还绘述有关器具图式。《泰西水法》对发展中国农田水利事业是很有裨益的。万历四十年(1612),徐光启来到天津屯田试种水稻,对天津地区的土壤、施肥,进行了调查研究,写成了《宜垦令》、《北耕录》,为他后来撰写《农政全书》这部著名著作奠定了基础。 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光启在天津,一边养病一边兼营农事,并且写成《粪壅规则》和《海防迂说》。这一年,他已六十岁了,只得辞职回上海养病。天启三年(1624)他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于是专心致志地从事编写《农政全书》。直到崇祯元年(1628)以后,还曾作过一些增补。此书正式出版,已是离他去世八年了。全书共六十卷,约六十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十二类,对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等,都有所论述。书中引用文献约二百二十五种。故《农政全书》既是徐光启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农书的十精萃汇编。 崇祯五年(1632),徐光启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又任篡修《熹宗实录》总裁官。不久,又升任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这时候,他已年过七十。第二年,他因病逝世,年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