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不过几棵树 (上)
【她在风最大的日子里晾晒最宽大的床单。】via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搬到城西以后,天气好的下午,我会一个人穿过访溪路,一小时走五公里,刚好听完一个信息量比较大的播客。
二月头天气不佳,在一个阴冷潮湿的雨天,大地震带来我很喜欢的非正嘉宾唐大哥遇难的消息。社媒上沉寂许久的他的朋友们(节目嘉宾)奔走呼吁,而一切都是悲剧的序曲:在世的孤儿寡母要学着面对失去。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极其糟糕的基建只会让灾后重建任重道远。大马士革玫瑰凋零,阿勒颇的人民没有声音。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上网的。
房东卖房催促我早日找下家,签了一年的合同鉴于我才搬来一个半月着实有些闹心。心仪的公司以为能入职最终期待落空。不喜欢人群也懒得奔波,之前甚至在犹豫要不要去沪参加培训。遑论未完成的作业和接下来的来访招募。
我像一只树懒,有些延迟地接受那些不顺利,也缓慢地处理生活的危机。一切都在等待我去完成。
而忐忑不安地,不情不愿地,将信将疑地,我把自己作为一个容器,让万物穿过身体。所有感受交织,远方的哭声,眼前的苟且和心中贮存的那个无尽的南半球的盛夏。

(一)二球悬铃木 - 友谊与课题分离
我的闺蜜饼,要结婚了。
是2011-2015的大学室友。
是2016年我到杭州能投奔的闺蜜,是在那个除了床和卫生间没有多少空间的西溪花苑里挤着睡的三周。我恐惧担忧找不到工作,不想十一灰溜溜地回家,似乎一辈子逃不出那个泥沼。她说:有我在,不会让你饿死。是一边等面试结果一边晴天傍晚去西溪散步的美好开始。
是2017年我们用一整个春天的周末探索杭州,是她向我们共同的好友抱怨每次和我出去都是花两块钱公交费的逛公园活动。
是2018年在桂林淋了5天雨狼狈的没有见到任何晴日的旅行,是我们在那时还荒凉的钱江世纪公园对于2022亚运会的希冀,觉得30岁的我们应该已经稳定,甚至成家立业或有自己的房产。
是2019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去上海但好吧还是再去一趟吧的迪士尼之行,果然还是旋转木马适合我这种老年人。是她弟弟买了车之后她专门让她弟带我们去西湖沿线所有景点兜了一圈的心意。
是我在国外两次跨年都不顾五小时时差要直播连线,想展示南半球的烟火共享喜悦的心情;是很高兴她恋爱了但似乎整体走向不那么清晰的忧虑。
是多年在嫌弃和不弃间游移的友谊,是生命中无法再复制重来的开始认识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十二年。

婚礼在五月。
Well,事实是,从她两年前告诉我相亲接着开始恋爱,我每每想到这件事,都会觉得很闹心。因为在她的表述里,她无法和男朋友有深入的讨论。吃饭时可能也静默无言,聊八卦也冷场。我持有的恋爱观是:精神世界一定要有交流,陪伴要高质量。不谈人生理想也就算了,连一些基本的对话都无法进行的话,这种恋爱关系的存在意义在哪里?更何况,男生的经济状态和家里的态度都会让我觉得他们柿子挑软的捏,颇有空手套白狼之感。
即使最好的朋友有了另一个人陪伴,大部分时间,我都怒其不争。那时我还在新西兰,有一次我们争论到我觉得我们十多年的友谊要崩塌的程度。饼大部分时间给我的感觉是:不需要这个人有多好,但有这个人就好。有陪伴的功能即可。即使一天下来压根说不上几句话吗?你真的会相信有人活到这么大什么都不想吗?
哪怕这次在春节时她告知我这个讯息,答复依然是:我没那么期待婚姻,婚前也不会很忙吧,我不怎么关心婚礼事项,让他去处理。
你知道的,我没那么期待婚姻。
气急败坏。有几天我睡下了,半夜醒来,想到我很珍视的女孩以后可能会吃苦就觉得很难过。其中一点是:她说基本不考虑要孩子,但我觉得男方应该不这么想,至少她的婆婆不见得允许。
我能理解她的孤独,大概有3年的时间,她在家自由职业,与人的接触很少。我能理解她像许多人一样,将婚姻作为一个系统性保障/给别人的交代。可是,可是啊。
课题分离
当局者迷,关心则乱。我相信她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从外在看(也许内在也是),她比我稳定得多。家里有小生意,和弟弟生活在一起,有男友,有一个在体制内的工作。而且她从来都比我活得现实。
如她所说,我可能离她太近了,才会感受到那么多负面的东西。谁的关系十全十美呢?闺蜜的职能之一就是互相吐槽生活。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蒙蔽我的判断和客观事实。“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何尝不是每个人惯常会经历的以己度人的误区。
退一万步说,我不该替她担心她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如果有导向不好结果的可能性,我所要做所能做的,无非是同她一起把这趟浑水蹚过去,陪她一起经历,让她知道我在。
我要做的,是羽翼足够宽敞,让她在窒息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到我这边来躲雨。

(二)水杉 - 婚姻与让渡自由
小西是我前司同事,一个想法豁达,实践满分的生活中少见的完满的人。
其实从去年开始一直想聊她。但因为闪光点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一言以蔽之,格局很大,能在各个维度的关系上都处理得非常顺滑的神人。
小西带来的思考一:整个家庭是一副牌
小西和她先生都家境优渥,但是在婚后,出于整体考虑,家人希望她能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不要误会,她家人都很开明。只是在考量所有元素后,用她的话说:“我没有任何悬念地成为了那个要放弃职业的人”。她先生的月薪足以让全家人不工作也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更何况,作为大厂打工人,她先生从入职就说好了不做007,至少有一天是休息的,这一天要用来陪家人,平时他回家都是9-10点。
“我们整个家庭是一个整体,即使这个决定对我不是最优解,但这是整个家庭最好的一个排列组合方式。” 可能是我自身经历有限,我身边有强大整体感的婚姻并不多。小西打动我的是接下来的话:“如果这样决定了,那我就不去想其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就是我唯一的选择,唯一的路”。
她也确实是这样实践的。同时,在家里三年,她也不停下自己向世界伸出触角的探索。
人们的大部分痛苦来源在于我们忍不住去想象那条未选择的路。我近些年的痛苦也多来自于此。贪嗔痴,总要沾一些。她有足够好的表达能力,做事从来都是妥帖周到的。去年底我阳时她来给我送吃的,甚至准备好了一次性碗筷。她对于形势的判断能力也很强,因此所有面向人的,销售类的工作她毫无疑问都可以做得很好。表达与行事作风都让人如沐春风。并不是圆滑或世故,如果是自己关心的细节,她会做到滴水不漏,但如果是自己不欣赏的人或事,态度也是明确的。
更叹为观止的是这个牺牲不仅是她个人,所有家庭成员都要为整个家庭的进步而服务,包括孩子。最近小西有了自己的时间,在做自由职业。拍摄时周围要保持安静,大部分时候,她会选择在孩子去幼儿园或入睡后做视频,但也有要占用下午时间的情形。那时孩子要保持安静。要让孩子了解到这是父母的工作,不是她可以提要求的时间。如果成人世界是需要付出,妥协和牺牲才能换来收获,那么这个规则对孩子也使用。呼之即来的快乐不是理所应当的。孩子需要知道父母的努力是为了整个家庭。
孩子不代表整个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

小西带来的思考二:课题分离
小西的手机上至少有5-8个闹钟。这些闹钟使她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因为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了时间的不连续性,因此她会争分夺秒地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比如如果周末和小姐妹有约,她先生就负责带孩子,带成什么样,孩子会不会哭闹,这不是她要考虑的事。
很多母亲在育儿早期,即使自己获得了少数出门的机会,也会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也许是担心家里的其他人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甚至家人一个电话来就可以让她火急火燎地回家。像一个地缚灵,无法逃离。这是许多母亲的困境,因为主要育儿责任在她(谁推卸了责任呢?),因此完全不放心让爸爸带。
用小西的话说:带她去商场挖沙呀,不会做饭就叫外卖吃肯德基不香吗?一周就差这么一下午需要妈妈吗?如果得以从家庭责任脱离,那几个小时里她就不去想属于别人的责任。
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部分。不要焦虑。不要去管别人怎么带孩子的。
小西带来的思考三:《亲密关系》
小西和她先生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supportive 是心理咨询高频出现词汇。可见可依赖与理解多么难得。有一阵子因为作业和一些环境缘故,我买了经典著作《亲密关系》。听婚姻治疗课也很有收获。
有一个心理学理论:Gottman 模型,以幸福关系小屋的意象表达。信任与承诺是房屋的两大支柱。之后是一层层进阶的状态。实现人生梦想是许多夫妻在努力的方向。但有时恋人们分崩离析正是因为两个人的梦想相异,也许是不理解,也许是无法妥协。
也更可能,并没有那样具体的人生梦想,光是处理琐事就令人焦头烂额了。

而坏的关系,如《再见爱人第二季》里的宋宁峰和张婉婷,充斥着所有消极因素:数怨并诉(kitchen-sinking)、偏离主题(off-beam)、读心术(mind-reading)、打断(interrupt)、是的——不过(yes-butting)和反向抱怨(cross-complaining)。
不良沟通还包括经常以侮辱、嘲笑或者充满敌意的幽默等形式表现的蔑视(contempt)。伴侣对这类攻击通常的反应是防御(defensiveness),接下来伴侣可能会出现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拒绝合作的石墙(stonewalling) 。如此这般恶性循环。
我有时觉得,我对此有如此大的好奇和震惊,无非是我没有真正进到那个围城里。身处其间的人总能想到办法获得自由,人有巨大的能动性。婚姻与育儿是一个开发自己协调能力的过程,发展得越全面,越能游刃有余。以为自己能轻松应对,但孩子生下来可能会崩溃,以为是非常艰难的大山,也许相互扶持着也就过去了。
人生不外如此,设立期待,降低/调整期待,在所有情况下努力达到最优解,清楚最吸引自己和最不能忍受的因素,之后摸索着前行。
沈知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院兼职窥见城市一角 (1人喜欢)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 2024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