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曲子 3
(发现上一次写音乐是2008年)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二,里赫特版
这几年在网易云听音乐,里赫特与华沙合作的拉二是循环反复最多的的一首。因为痴迷此曲也曾对比过其他钢琴家的版本,结论就是拉二只有两个版本:1、里赫特版 2、其他钢琴家版。反正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虽自幼学习钢琴,但家人无人真正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因此除了钢琴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古典音乐的奠基。到了童年末期的九十年代初,逐渐传播的西方流行音乐和电影,彻底征服了那个身心开始发育的小姑娘,更别说十三岁初中开始住校,断了钢琴练习的可能。虽然的确比普通人多知道几首世界名曲,也的确会不分种类地为任何投缘的音乐感动落泪,但其实就古典音乐欣赏水平这块,我自知最多也就是“能听”。
一直到三十五岁左右的某一天下班路上,我突然在车载音响里遇到了第一次能听懂、听进心里去的古典音乐,那就是里赫特演奏的拉二。
第一乐章开篇,一上来就是钢琴在低音区不停翻滚,弦乐队谱写着阴郁而悲壮的底色,命运的齿轮转动,时间与空间都在你眼前展开。第一乐章展现了一艘饱经沧桑的轮船在黑夜的海浪中翻滚,伴随死亡的晚钟敲响,船上之人的宿命早已注定,但他们仍旧试图求生,热烈而绝望地与之搏斗。汹涌的暗流就翻卷在脚下,迅速满上脚背,漫过你的耳朵,裹挟你的肺部,摄住你的心魂…
此后一段时间,风暴过去,月光照耀,轮船疲惫地驶过礁石,平静地游荡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做一些短暂轻柔的梦。然而黑夜不会这么快就结束,最终的决战即将到来。在大约第10分钟,拉氏与里赫特合力贡献出了浓缩人类生命华彩的最佳篇章:钢琴家几乎在全力击打琴键,却同时无与伦比地结合了细腻与情感,同时谱写着宏大叙事和个人咏叹。里赫特通过最强的力度和最精微的私人化处理,塑造出一位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英雄,在宿命的绝境中依旧展现着最为昂扬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尤其是他随情绪而来的细微节奏处理,一如英雄浑浊的呼吸和身上的血痕。这段我每听必落泪。
博大深沉,饱满悲悯,极致的浪漫。对我来说,拉二就是这样一部讴歌人类苦难与生命力的史诗级作品。除了音乐性,我爱它向我精准传递了英雄”意象的核心,暨人类在追求神性过程中展现的自我超越,也是人之为人最值得讴歌之处。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如此直接、又如此地非具象化,是任何视觉语言达不到的。文字也许可以尝试,但只有音乐能做到最好。这每每让我惊叹。
唱片封面上的里赫特脸颊消瘦,看上去融合了俄罗斯人的倔强和北欧人的冷漠。很难想象这位第一乐章的英雄居然在第二乐章铁汉柔情猛男落泪,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做出最为美妙悠长的银色的梦……华沙交响乐团也是绝,吹出了所有版本拉二第二乐章最好的长笛,导致里赫特的这一版居然多被评以“梦幻”著称。
实在没力气也没有储备继续写了。但其实还没有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