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 ⑭-⑮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阳货第十七⑭-⑮
⑭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⑮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我们很多人都听到这样一个成语——道听途说。道,指的是道路。听,是听到的。途,路途,也指的是道路。我们看听和说一进一出。听,指的是我们听到的或者看到的,然后开始对外说。我们来看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在道路上听到的话,我们在道路上就把它说出去了,四处去传播。德之弃也。这样的行为就违背了德行 ,相当于自己放弃了德行,是失德的。
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可以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在齐国有一个人叫艾子。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毛空,毛空就对艾子讲了一番话。他说,我听说一只鸭子下了一百个鸭蛋。艾子说,不可能。毛空又说,那可能是两只鸭子下了一百个蛋。艾子说,那也不可能。毛空又说,那可能是三只鸭子下了一百个鸭蛋。艾子依然说那是不可能的。以此类推,毛空一直加到了十只鸭子,艾子依然不相信。这个时候毛空又说了另外一件事情。他说有一个地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这块肉二十丈长十丈宽,有这么大。艾子说,不可能。毛空又继续说,那块肉可能是十丈长十丈宽。艾子依然说不可能。接下来艾子问了毛空一句话,你告诉我,那是谁家的鸭子?在哪个地方?掉肉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这个时候毛空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听别人讲的。这个故事结束了。
我们听上去这个故事很夸张,我们一听就知道毛空说的是假的,很容易分辨,这就是道听途说。因为毛空也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假,但是他听别人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就会把它故意的夸大,结果就传成了这个样子。这样的事情很好分辨,可是想想在生活当中,我们道听途说的哪些事情或许不易察觉。尤其是我们讲了一些生活当中的事情。
举个例子,有一个同事对你讲其他同事的种种行为,既然是道听途说的人,他就一定会夸大,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成分。这个时候如果是生活当中的事情,我们是很难辨别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道听途说的人他讲话的特点是什么?
其一,不加思考,不懂得究其理。他不会去了解和求证事情的真相,他就会道听途说,并且在道听途说的过程当中,他一定会加大会更夸张。想一想我们自己曾几何时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听说了一件事情,你要想对另外一个人说,你就会不自觉地把这件事情更夸张,说的比原来更夸大,以取信于人。如果你不夸大, 你会发现别人并不爱听,所以你就会去夸大。
由此,我们就要懂得去分辨他人所讲的话。如何去分辨呢?我们要做第二种人,懂得去求证和思索。当我们听到一件事情,我们去求证。就像我们刚才故事里艾子的态度,你告诉我是谁家的鸭子,我去看一看。你告诉我肉到底从哪个地方掉下来的,我去了解一下,这是求证的思维,我们要懂得去思考。当我们在生活当中懂得去求证和思考,就不会被别人的夸张所蒙蔽,我们就不会轻信别人随意所讲的话,我们更加不会去做那个道听途说的人。
可是,如果我们不懂得求证和思考,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变成道听途说的人。比如说艾子,如果轻易地相信了毛空所讲的话,他有可能就会对别人去说。想一想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闻,听到了朋友同事所讲的一句话,如果不加求证和思考,你就选择了相信。当你选择了相信也就意味着,你即将成为那个道听途说的人。接下来你可能转而对他人讲了这样的话,而你自己并不自知。所以从这句话当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人,一种是道听途说的人,不懂得求证和思考,而且自然把事情变得更夸张,变得更夸大。而第二种人是懂得求证和思考的,去了解事实的真相,这样做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如果一个人道听途说,就是你自己在违背,在放弃德行。因为你的话有可能会伤害到他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博取别人的眼球就开始夸大,而扭曲了事实本来的样子。而且你也没经过求证和思索,你讲的话有可能是误导他人的。所以说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不要把听来的话马上就讲出去,我们自己去验证是不是真实的,我们去思考这件事情是不是正确的。我们求证以后,你会发现自然会变得谨言慎行。一个善于求证和思考的人,自己没有懂得的道理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而道听途说的人则不然,他会刻意地添油加醋,把一件事情变得更夸张。
这句话可以让我们来思考,可以来警醒自己。首先思考的是修身,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道听途说。其二,我们懂得去观察他人,说的话有几分的可信程度,他实质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要被其表象所蒙蔽。我们要去求证和思考,事实的本来的样子。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我们先来看,可与事君也与。可以一起事奉君主吗?这是一个问句,自问自答。我们要注意,这句话最开始的两字:鄙夫。我们讲讲什么叫做鄙夫?在讲鄙夫之前,我们先讲一种人,叫庸俗之人,或者叫世俗之人。我们看看什么叫做俗呢?比如说风俗,什么叫风俗?大多数人都去赞同的,喜欢的就形成了风俗。我们再看民俗?大多数人都去喜欢的、追求的,或者过的节日称之为民俗。由此可见什么叫做俗?大多数人追求的喜欢的,就叫俗。我们讲功名利禄,这就叫俗。我们经常讲这是一个俗人太世俗,为什么讲他世俗呢?因为他和大多数世人追求的是一样的,无非是功名利禄这些事情。所以这样的人称之为庸俗之人,世俗之人。
我们再深一步看看鄙夫。鄙,不但庸俗还用低劣的手段去追求这些世人追求的东西,就称之为鄙夫了。说追求功名利禄,有的人用光明正大的手段,最多我是一个俗人。我喜欢功名利禄这没什么问题。但是还有一种人就有问题了,叫鄙夫,不但追求功名利禄,还用低劣的手段,不择手段、无所不用、无所不至,什么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的人称之为鄙夫。我们再来看这句话,鄙夫可以和他一起事奉君主吗?我们用现在的话理解,鄙夫这样的人,我们能和他共同去做事情吗? 答案很显而易见,不可以的。这样的人不能与之共事。
我们先讲讲孔夫子为什么要讲这样一句话呢?我们看看春秋那个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臣弑君,子弑父,大夫专权专政,而家臣又开始去专权专政。大家完全没有了礼仪仁爱和道德,这时候为了开始追求功名利禄变得不择手段。所以这是那个时候普遍出现的现状,故而孔夫子才会讲鄙夫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与他一起共事的。
我们《论语》学到现在,也可以看到孔夫子的原则,当有人如果弑君弑父得到了君主的位置,孔夫子从内心认为这样的人是鄙夫,所以即使想要请孔夫子去为政,孔子是决然不同意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为了权位,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你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会有好的结果吗?
我们把它延伸到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为了功名利禄可以不择手段,用低劣的方式去获取,你能与这样的人一起共事吗?你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吗?我们能和这样的人去谈感情吗?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去识别什么样的人是鄙夫,什么样的是世俗之人,什么样的人是追求道德之人。
我们可以做个俗人这个无可厚非,当然,更好的是我们做一个少数的追求德行的人。即使不能完全去追求德行,也不能去做鄙夫。我们在生活当中,选择一起做事的人,选择恋情,选择朋友都一样。我们不能去选择鄙夫,而且要远离这种人。我们再往下看,鄙夫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如果他没有得到之前,担心害怕得不到,具体得到什么,不一定。有的人为了得到职位,有的人为了得到财富,有的人为了得到一个人的爱。只要是想得到的,他都会不择手段,并且没得到之前他是担忧害怕的,害怕自己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开始怕,害怕失去。我们去读历史,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事件。一个人想要做高官的位置。当他没坐上高官位置之前,他总是担忧害怕自己坐不上。一旦坐上以后,这样的人更可怕,他担心失去。一切危及到他地位和名利的事情他都要去消除。即使我们看电视也有很多这样的桥段,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看看那些卑劣之人为了名利财富,他就会开始变得不择手段,每天他去看有哪些人对他是形成了危险。
我们以此再来延伸到生活当中。如果工作当中我们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他自然会不择手段,当你一旦危及到他,他就会想办法来排挤你。朋友也是一样的,一旦你危及到他,或者让他意识到你对他有某方面的影响和障碍,他就开始用不好的手段来对付你了。那我们看看感情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认识一个卑劣之人并且和他相处,他的占有欲极强,掌控欲极强,他会总升起醋意。当看到你有一些行为,明明是正常的,他也会变得偏激。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识人,看清楚每个人的特点才能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才能选择和君子贤者生活在一起,一起共事一起工作。如果一个人一旦患得患失,就会发生接下来这句话。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如果他担心失去,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就是典型偏激的人的性格,这样的人会失去理智,更不要说懂得为他人考虑,这件事情是否是有意义的,是否会伤害他人的,完全不会顾及。我们在《论语》当中很少可以看到,孔夫子用这么重的语气,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因为鄙夫对于每个人来讲,他都是可怕的,危害性极强,他会伤害到一个团队伤害到一个家庭,伤害到某些人。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首先还是要反观自省,不要让自己做鄙夫。我们可以让自己去做一个俗人,但是不能用低劣的手段去侵占、去掌控。同时我们要懂得远离卑劣的人,不与这样的人一起去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