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点罗隆基
读完《新月时论》,很有点兴奋。特别是其中作为主体的罗隆基的二十多篇文章,写得实在是痛快、犀利、透彻,有股子鄙视王侯,指点江山,乃至目空一切的劲头。那种傲气,那种自信,那种恨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着急上火,不但如今绝迹,就是放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也不多让。五四一代,毕竟是元气淋漓,比起几十年下来被教化、锻炼得浑圆油滑的大学与研究单位中的老板们,简直是两类物种。 追究如何如此,是另一个大话题,此时此地,且按下不表吧。但我多事,吃了鸡蛋,还想看看下蛋的鸡。于是花了一两天,东翻翻西翻翻。自然是找不到五七年那时的绝佳材料和档案的。它们在不在尚未可知,在而要解封,我想自己有生之年未必能有此幸运。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里写康同壁的女儿罗凤仪时,写过罗隆基。那里头的他给我印象突出的是他的风流倜傥和不负责任。后来网络上谈罗隆基,基本也多是围绕着他的丰富多彩的情史。在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这太正常不过了。大家谈林徽因,谈徐志摩,谈张爱玲,甚至谈顾颉刚、胡适,谈鲁迅,不都是遵循弗洛伊德的教导,以性欲为中心与基础,把爱情、婚姻、家庭聊得热火朝天吗?因为对此,群众与精英,是相通的,没有隔阂的。幸好这些名人没如司马迁一般,不然,大家也只有去啃几十万字的《史记》了。 我以为,关于罗隆基的情史,如果不向八卦、狗血的方向去瞎扯,其实也蛮可以作出有深度的研究。 就罗隆基而言,他清华毕业,留学英美,先后入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又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当时极有声名的拉斯基教授的学生,而且他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并不像胡适先生那般具有争议。在社会实践上,罗隆基读书时是五四的大将,所谓“江西三只虎”之一。拿了博士回国后,成为大学教授与若干重要报刊的主编,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人权运动的主将之一。又是三四十年代在国统区争取民主、和平的第三条道路的重要代表。民国留学生中,试图引进欧美民主制度理念的不少,一直坚持下来而且起了重大作用的并不多。有代表性的:右边一点是胡适,左边一点是罗隆基。另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唯有罗隆基、章伯钧、储安平、彭文应、陈仁炳等五人是明令不予平反的。”可见功过是非且不论,他在历史总是有特殊地位在的。 就他情史中的若干女性而言,也很有研究的价值。如他的第一任妻子张舜琴为新加坡华人巨贾之女。第二任王右家,是著名的报人与名媛,后嫁给富商唐季珊,而唐先生作过大明星阮玲玉的恋人。罗隆基的婚外恋人,如杨云慧,是名士杨度之女。他的同居伙伴浦熙修是名记者,其妹是彭德怀曾经的夫人浦安修。罗仪凤,为康有为的外孙女,一辈子未嫁。史良,著名的律师与民主运动政治家,七君子之一,还是共和国第一任司法部长。他追求不成的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妻子。这些女性几乎涵盖了民国上流社会的许多方面。把罗先生和这些倾向不同,学识各异,经历不一的女性的历史与互动作深入的研究,深入到他们的情欲、伦理、观念的变动与碰撞中,不也就写成了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国现代心灵史吗?后人总是把前人想得简单,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头脑与生命过于贫乏。 罗隆基无疑是情欲旺盛的,不仅一生浪漫不断,为民国高级知识分子中最危险且最有魅力的男性之一。他对女性的殷勤有时还泛滥到可以说是性骚扰的程度,如昆明的“罗隆基花生米”的典故。这种流行于欧美的情圣做派,加上他对婚姻、家庭的不负责任,当然是私德有亏。
但我以为,传统的中国特重私德,原因是在权力垄断对上流人物提出最高的道德要求。因为他们除了道德上的限制外,是别无制约的,是最易于以权谋私危害社会的。故汉儒就用天人感应去吓唬帝王,而宋儒口口声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了。但在民国那样的环境中,对于一位不在权力中心的知识分子,但以私德的缺陷、过失、罪恶去牵连、丑化他的学术、政治,就不免于混淆视听了。但这主要是后民国时代的伎俩,民国似乎还不如此。比如还没人抓着鲁迅,控诉他重婚;揪住林徽因的头发,辱骂她无耻的。拿这些在公共舆论里论是非,五四之后,有点不合时宜,上不了台面。 可事实上,不仅是罗隆基的敌对方面国民党政府,就是他曾经在《新月》一起的同志胡适,他45年后的政治上的同盟中共都对他有强烈的不满。胡适1947年2月6日致傅斯年的信中说:外国人对我国的观察也有未可以一概抹杀之处。比如老兄不喜欢马帅(马歇尔),但我曾听一个美国朋友说,马帅对中国人向不明白坦率地判断,惟对于罗隆基,则曾经坦白地说此人一无可取,且不可靠。此可见马帅不是瞎眼人也。 这段转述马歇尔的话,自然也表示胡适自己的意见。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延安谈判时中共代表李维汉也气得大骂:“罗隆基,你不是人!” 当然,57年风云突变后,骂他不是人的就太多了。比如浦熙修就以情书上的床笫之语证实了罗隆基的不是人。但回到当时,胡适反感罗隆基的,是本来提倡民主反对共产主义的罗在政治立场的左倾,最终倒向中共一边。但我觉得这也可以说是罗隆基的进步之处。到抗战后期,目睹国民党的彻底腐败与社会的完全崩塌,他的左转其实是大部分国统区知识分子的选择。我甚至说,胡适因为长期在美国做大使,没吃过苦头,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他的坚持帮政府忙,与国民党共进退,并不算进步与高明。 李维汉骂罗,原因未详。但罗坚持第三条道路的立场,坚持让中共为和平、民主而牺牲妥协,以及他以欧美政党政治中常有的纵横捭阖试图左右政局,影响大势,当然在中共看来,未免太不地道,太阴谋诡计了。如周恩来痛斥第三方面背着中共代表向国民党提交“折衷方案”那样。 这是说罗在公德或者说大节有亏,简直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但思想、立场有变化,实际操作上有手段,讲权谋,是不是就大节上有问题?只要举出任何一个大政治家的历史,就足以驳倒这一点了。比如美国公认最伟大的政治家林肯与罗斯福,论其立场的不断变动,操弄局势,影响人心的手段来,简直是两位大师。英国的丘吉尔不更如此吗。罗隆基深受拉斯基的影响,他的老师的党派跳跃之大,立场变化之速,堪比梁启超,又何人判定这些政治人物是朝三暮四的小人? 我以为,尽管罗隆基骄傲急躁,目空一切,滥情好色,又不乏政客的习气。但要说大节,纵观历史,他是站得住的。 五四运动时,罗隆基以清华学生领袖的身份,走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与段祺瑞的军警肉搏。1921年6月,北京发生‘六·三’惨案,他参加罢课斗争,并拒绝参加学校的大考。作为一名学生,他是站住了的。
1929年初,罗隆基任《新月》杂志主编,撰写了《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平等的呼吁》、《告压迫言论自由者》、《服从的危险》等多篇政论文章。1930年11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以“言论反动”、“国家主义领袖”、“共产嫌疑”为由将其拘捕,虽经营救出狱,但被上海光华大学免去教授职务。1933年秋,四名特务在天津伏击南开教授罗隆基的轿车,他逃离后到校继续上课。抗战胜利后,在特务密布的闻一多、李公朴的公祭大会上,他对着话筒大吼:李闻两位先生倒下去,千千万万同胞在他们的血泊中站立起来!在南京晓庄学校为陶行知先生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他说:“‘晓庄’的晓字,就是天亮了的意思……陶先生真的死了吗?不!陶先生死不了,埋不了,有他满山满谷的论语,而陶先生的论语,正是医治中国的良方。陶先生埋葬的地方,就是天亮的地方。我们要用陶先生的一部论语,把中国变成晓庄,变成天亮的地方!”1949年蒋介石密令处决民盟负责人张澜和罗隆基。他从虹桥疗养院死里逃生,被中共设法营救。他是站住了的。 建国后的五七年,中共提倡大鸣大放,罗隆基在1957年5月22日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上提出:为了鼓励大家鸣放,并保证鸣放得好,我觉得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可以成立一个有共产党、民主党派的成员和其他方面的人士参加的委员会,以检查过去“三反”、“五反”和肃反工作中的偏差,并鼓励受委屈的人士向这个委员会申诉。此之谓“平反委员会”。他主要以此被定性为最大的右派之一,至今未正式平反,死后不能进八宝山,骨灰不知所踪。但他从未低头认错或者认罪。我不好说他站不站得住,但他没跪下来似乎是事实。 这样的罗隆基还是很有些让人吃惊或者佩服的地方,有点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这样的人,在五十万右派中实在是不多的,在四亿人中也是不多的。 对于罗隆基的公德或者大节方面,我以为他的好友梁实秋的辩护是很有力的: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样政治理论当中挑选一种比较的他认为最合理的,最适宜的,最有实现可能的而加以鼓吹,如果这样的人叫做投机分子,那么我说罗隆基是一个投机分子。如果一个人朝秦暮楚以做官为目的,“有奶便是娘”,这样才是投机分子,那么我可断然说罗隆基不是投机分子。”
“二十年来,罗隆基一向是站在反对国民党的立场,这不是投机,如果在北洋军阀时代国民党局促在南方的时候,而反对国民党,那也许是投机分子。罗隆基和国民党对立,是在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在朝者弹冠相庆,在野者阿谀逢迎的时候,罗隆基一介书生,胆敢与在朝的革命政府相抗,果所何恃?果所何求?这算什么投机?”
“如果说罗隆基有罪,那便是他的话说早了一些,在“以党治国”、“党高于一切”,“党外无党”的时候,他反对一党专政;在人民遭受迫害,只有毫无保障的时候,他鼓吹人权;在亲贵当权炙手可热的时候,他纠弹贪污;在通令“敦睦邦交”、“自由贸易”的时候,他鼓吹抗日。这些都可以证明罗隆基这个人不是投机,而是不合时宜。” 有朋友这样的辩护,也许不合时宜的罗隆基不算太寂寞了。
谢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读书日,买了一套《柳文指要》 (1人喜欢)
- 2025年2月28日
- 临沂行--饮食、画像石与简牍 (6人喜欢)
- 临沂行--此地 (8人喜欢)
- 临沂行--在路上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