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杂伴儿》散文摘文六篇》陈再明23.3.1
《俞平伯《杂伴儿》散文摘文六篇》陈再明23.3.1
俞平伯的散文集,取名《杂伴儿》,是取它杂的意思。北京的风俗,于过节的时候多吃杂伴儿,杂伴儿系一种什锦干,什么饼干都有。这本散文集《杂伴儿》共收三十二篇文章。散文,亦名小品文,又名杂文。因此,这三十二篇文章,都是杂文,与书名《杂伴儿》是吻合的。 俞平伯的杂文,自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几乎与明代公安、竟陵派的风格是一致的。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它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表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而他们的写作态度,则是一元的,在这一点上与俞平伯是相同的。
一 ,浆声灯影里的秦准河 (节录) 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我们消受得秦淮诃的灯影,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浆声响了,小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游客们的大船,歌女们的艇子,靠着。唱的拉着嗓孑,听的歪着头,斜着眼。叮噹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 虽同是灯影,虽同是秦淮,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月儿将上了。灯影里的黄昏,和月下灯影里的黄昏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秾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 凉月凉风之下,我们背着秦淮诃走去,悄默是当然的事了。如回头,河中的繁灯想定是依然。我们却早巳走得远,″灯火未阑人散″。这就是我们在南京四日的酣嬉,将分手的前夜。(1922,″我们″,就是俞平伯与朱自清)
二,陶然亭的雪 (节彔) 在一年,悄然的北风,黯然的彤云,炉火不温的冬天。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向着陶然亭去。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 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見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窑台。我不禁联想起李白″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 拾级而登,然踏穿了內外,竟不見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悵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見拙钝的几间老屋,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吋,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周邦彦词),来来回回的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雪珊女史诗)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吧!(1924年写)
三,雪晚归船 (节录) 日来北京骤冷,不知怎总忆起江南来。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我几时对着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呢。天已黑下来了,毕竟那晚的归舟是难忘的。因天雨雪,丢却悠然的双浆,讨了一只大船。大家颗儿上船之后,船便扭扭搭搭晃荡起来。雪早已不下,尖风却渐渐的,人躲在舱里。天又黑得真快,灰白的雪一转眼变铁灰色了。雪后的湖泥沉沉,拍船头闲歇地汩然而响。我们拥着一大堆寒色,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1927年写)
四, 清河坊 (节绿》 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它和我们平素十二分稔熟,自从别后,竟毫不踌躇,蓦然闯进忆之域了。白老头儿舍不得杭州,却说″一半勾留为此湖″,可见西湖在古代诗人心中,至多也只沾了半面光。那一半呢?那便是″清河坊″。 这儿说的清河坊,实则包括北自羊坝头,南至清河坊这一条长街。杭州的热闹市街不止一条,何以独取清河坊呢?我因它逼窄得好,竟铺石板不修马路亦好。我们雅步街头,则矻磴矻磴地石板怪响,而大嚷″欠来!欠来!″的洋车,或前或后冲过来了。若不躲闪,竟许老实不客气被车夫推搡一下,而你自然不得不肃然退避了。 在这狭窄的长街上,不知曾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可是坚且滑的石板上,讧南的雨虽小,飒飒的细点儿,渐渐成牵丝的″长脚雨″,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洗刷个干净。不看见吗?水上之波如此,天上之云如斯;云水无心,″人″却多了一种荒唐的眷恋。这就是清河坊的下雨天。(1926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