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の旅行备忘录
过年既要和家人团聚,又想利用假期旅行,那最好的方式是举家出游。
大年初四,从平稳降落到长水机场,正式踏上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驾之旅。行程七天六夜,途经抚仙湖、建水、元阳、蒙自,回到昆明。
野山菌与抚仙湖 (第一餐 vs 第一站)
牛肝菌、奶浆菌、青头菌、鸡油菌、竹荪菌,认不完的野山菌一时半会也分不清,全部倒入武定鸡汤锅里煮,老板特意拿来定时器,嘱托煮开15分钟方可食。
我先跑去用折耳根、香菜、蒜蓉、香油、醋配制沾水,品尝干巴菌炒饭,等待野菌煮开锅。出乎意料,面前这手捧着的一碗饭,只一口就将我味觉俘获。
油黄澄亮的米饭颗粒饱满,朴实无华、形似手撕牛肉干的干巴菌,即使没加辣椒点缀,只云腿与之煸炒,仍难掩其独特风味,熏香和菌香相辅相成,令滋味浓厚醇郁,鲜香下饭。
既是文学大师也是生活家的汪曾祺先生曾有描写干巴菌的文段。
汪先生说,干巴菌 “择起来很费事”,但 “收拾干净了,撕成蟹腿状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其中兼有 “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曹白鱼鲞 (xiǎng)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的清香气味”、“一箸 (zhù)入口,酒兴顿涨,饭量猛升,这真是人间至味”、“菌中之王”。
此菌 “中吃不中看”,是 “菌子里味道最深刻、样子最难看的”,但 “味道最为隽永深长”,我只顾埋头干饭,念着大师所说,混着鸡汤锅里炖煮过的菌菇浓郁的鲜,将味道存储记忆中,这顿真滋润又舒服啊。
抚仙湖,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云南省第三大湖,面积仅次于滇池和洱海。去建水的路上会经过这里,于是专门去了红沙滩,遥看与湖相伴的尖山。
临时给番买了拖鞋和水枪,这样她就能假装奔向蓝天 “大海”了。浪潮澎湃,湖水蔚蓝辽阔,的确很像海,只是风里没有咸味,所以还是湖。
晴空下的湖水,被天空和沙砾各赋予了一半色泽,渐渐涌近,晕染开来,那红色和蓝色汇聚成浪漫的粉紫色带,证实有仙女来过。
七点多,到达建水,在红色宫灯和弯月星辰的柔光指引下,步入窄巷里的 “四尘缘酒店”。预订的家庭套房,独拥两间卧室,文房桌案,一间茶堂,一方天井和一汪鱼池,家人们都满意得不行,唯一的顾虑是第一站就住进 “天花板”,后面的酒店怕都难以超越。












在建水遇祥云
第二天,很早就醒了,趟在舒服的大床上还在为昨夜重油重盐的烧烤负罪感满满,而兴奋的番,一觉醒来就想立刻跳下床去喂鱼。习惯早起的姥爷已用完早餐,依着肿眼的番,陪她到屋外鲤鱼池边喂鱼。
屋内后院,抬眼望去,天井上空尚有一抹瑰丽的红晕,低头看,一米见方的鱼池里红色小鱼正孤单游移。简单收拾完毕,推开门去,初见这白日的古宅。







有关古宅的前身,说曾是团山 “张家花园”兄弟居住的宅邸和经营的钱庄,始建于1901清光绪年间,解放后,政府将这里收回,作医药公司公房使用。
如今,酒店是对原址的重新修葺,本着修旧如旧,依旧保持着建水主流的建筑传统布局,三房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庭轩,回廊,屏门,斗拱,楹联,书画,古色古韵。
除楼阁前开阔的鱼池外,整个院落四处分布装水养鱼的石缸,简直太合番意,她完全不想出这宅子。上午好不容易做通工作,才一同去了团山古村,回来后就一直待在酒店玩,晚餐才由姥爷和她爹带领进古城,在 “香满楼”同我和妈汇合。
建水,有种浸润的人文气质,尤其是团山古村,不觉得它是一个完全的景区,虽然这里也售票,也有一波波的旅行团队出入,也售卖当地特色的小手工艺品,也有小吃摊,但就目前的商业气息,丝毫没有掩盖它积蓄百年的浓厚人文底气。
如今住在古村的居民,仍是世代的族人,依然维持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木门敞着,任游客随意走进一家古朴的民居,不论屏门、板壁、门楣、窗楣,还是廊楣的木枋,大多布满书法绘画。
一个忙着草编的阿嫂,背后却是一首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别有诗情。
木雕大师笑容可掬地招呼着频繁叨扰的来客,手里也一刻没闲,一手握着木头,另一手操持着工具挥洒自如,驾轻就熟。
奇巧的飞檐斗拱,屏门、窗子上的浮雕与穿漏,木匠们精巧细琢的用心,漂亮古典的吉祥纹饰,极富内涵的雕刻故事,虽古旧斑驳,但显露出的痕迹,仍述说着张氏族人修身治家、教子立世的良苦用心。
这天,幸运地欣赏到彝族烟盒舞的表演,还淘到一不会压弯变形的草编提篓,和一枚年代不详的铜铸龟印。
在村口,第一次见高大的刺桐树,捡了些树上掉落的月牙形红色花瓣,一尘不染的蓝天下盛开的野山樱,美得令人目眩,只恨不能出口成章,“莫道无诗俗了人”。











午后,我和妈重返朝阳楼,又遇到一群跳烟盒舞的人们,迎晖门前的广场,叩叩 “烟盒”围转着圈,妈也兴起,随他们跳跳当地的广场舞。
起初,是没有目的的行走,穿过城门,见笔直的主街人多,就另走左侧的路,走到一院门,见人进人出的,便也跟着进,后来才知走进的是白雀寺前殿。只见盛装乐师们在演奏古老的科仪音乐:洞经古乐。一曲奏毕,身着汉服的表演者登场,跳起优美的古风舞蹈。观众席与平台隔着一方水池,曾听说古代这样的设计,一为防刺客,二是池水可当扩音器,妙趣的智慧。
而后拐进桂林街,向古城的主街 “翰林街”走去。途中,经过四眼井,四个泉眼,井栏上一道道凹陷的绳痕,像一道道印刻着时光的千载年轮,井前有水晶宫,供奉着龙王。井旁石墩上有处图案,刻的是琵琶、宝剑、龙和伞,开始疑惑不解,一查才知,那是佛教四大天王手中各持的法器。
行过阜安门,不免投入翰林街喧嚷密集的人群,先在一面书墙和几行文字里稳定了节奏,便一心一意期待汽锅鸡。建水人发明汽锅的吃法,受蒸汽加热的鸡肉,留住了鲜嫩和营养,不得不尝。回味几道当地小菜,草芽炒肉,老奶洋芋,木瓜水和建水豆腐块,再回头看一眼大包间 “进士”门前的楹联 “法书渐入山阴室,好句原钟丁卯桥”,好味好诗好精进。
一边消食,一边往回走。途中,被好看的店吸引,上到二楼平台,正巧镀着金光的太阳在下山。再穿朱红的城楼而过,抬头望见七彩祥云,无法预知生活的瞬息万变,所有的惊喜都大过天。





















初六,太阳躲起来了,变天的预兆,我们就在两房一厅、前院后院里消磨着时光,用紫陶壶泡茶,观鱼,吃水果,看电视,看照片,刷手机,有片刻恍然忘记了是在旅行,没有计划去哪儿做什么,在房间里找到一种自洽,好像这里是家,家人都在,整整齐齐。
取来 “文房四宝”,总觉不留下点什么,辜负这雅室茶香书香翰墨香的濡染。也闲来描摹了些木窗,总觉它们层次分明、古雅对称的图案中,暗藏有玄机。二楼公共区域有供客人摆拍的道具,番换上裙,妈抚弄筝,我持着扇,一起梦回某个长衣曳地的朝代。
旅行偶尔放松或放慢脚步的时候,很像生活,可生活才是真正的旅行。“旅行要保持热情很容易,生活才是最大的挑战”。



















梯田日记
01
初七,浓雾将红河哈尼梯田捂得严严实实的,气温骤降,将带来的所有棉衣都穿裹身上。山路湿滑,为了安全考虑,没有发动车辆、没有下山、没有任何计划,一整天都窝在民宿,为看狂飙或小猪佩奇争一个电视。
更糟的是,山上电压不稳定,房间空调不给力,网络时好时坏,东西难买,带来的水果和零食很快吃完。面朝雾气腾腾的窗外,明知梯田就在脚下,却茫茫然望不到的风景,实在提振不起心情。
上午为买扑克牌,在五米能见度的雾中徒行了一小段。提着一袋鸡蛋追着客人买的孩子,屋檐下的玉米果穗,花与多肉上结的蜘网挂着露滴,瑟瑟发抖的流浪狗,围炉取暖的猫,泥泞里啄食的鸭群,按时报晓的鸡最自在,当地哈尼族人喝喜酒的热闹与欢聚从冒着雾气的玻璃窗里传来。
人生中第一次在幽暗密布的雾中穿行,多依树观景台空无人烟,这天气谁会出来。走近跟前才发现的小卖部,如愿买到瓜子、扑克和一小袋零食,男主人在门口的炭盆里烤肉,收银桌前坐着他孩子,男孩嘴里还嚼着饭,放下碗筷,算完伸出7根手指,一共7元。
下午5点,大雾依旧深锁大山,此刻的盼头是晚餐的炸排骨。等待取餐时,偶尔听到邻桌的游人相互交换旅途经历,自嘲大过遗憾,谁都拗不过天气。
问番,你快乐吗。
她说快乐啊,昨天看到梯田了呀,还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不得不说,乐观是金子般的品格,有时真要学她始终有不悲观的情绪和就算被人讨厌也依然故我的勇气。
晚上7天,窗外由苍白转昏黑,山雾空蒙,像打了一天的盹儿,一直未清醒过来。
又刷了一遍天气预报,显示明天和今日一样,持续低温阴沉,这回真无缘梯田了。打了几轮斗地主,再看会儿电视,该入眠了,梦里有梯田。
放下,却又放不下,带着怅惘驶入蜿蜒曲折的羊肠山路,明天该下山了。







02
七点半,妈打电话喊我们赶紧看窗外,之后客栈老板也挨户敲门通知客人,“雾散了,快起来看梯田”。上天眷顾,昨夜起风,大雾虽然还有点欲拒还留,浮云也温吞地在移动,但总算一点点掀开了梯田神秘的面纱,守得云开见月明,感恩。
番用 “云雾缭绕”形容眼前的景致,而我明显感到身旁的一切都慢慢活了起来。客人们陆续占据民宿顶楼平台,无人机上空盘旋,手机、相机和眼睛无一够用,专业摄影爱好者们在研究用延时拍摄奔腾的云海。梯田仍是主角,只是没有了日出光影的绮丽色彩,积蓄山泉水后的梯田,此刻显得格外沉寂。
像握着 “马良的神笔”,田埂顺着蜿蜒的山势勾勒出一道道纵横自如的曲线,梯田灌水期也是养田期,每当这时,俯瞰梯田,会像无数闪光的镜面,侧仰望时,则像层层叠叠的台阶。
一边想赶在下一轮浓雾飘至前抓紧拍照,一边想问老板梯田里种的啥,他说是红米。
又问他何时可以下水捞鱼。他说一般收割稻田的时候捞鱼最好,村民大概四、五月的时候栽秧,会放些鱼苗在田里,待到九、十月稻子成熟、收割完后,鱼也长好,那时水温也正好,下水抓到的稻田鱼最肥美。
追问他为何不养虾,他说小龙虾会 “打洞”,田埂会让龙虾蛀空,梯田就存不了水了。
说着话,山间的浓雾又起,又是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了,吃完早餐退了房,驱车前往距离多依树4公里的胜村体验赶集。
城市里也会举办各类主题的市集,穿着个性的大人孩子,热衷与投缘的摊主聊天,寻找的是平日里不常见的、新奇的物件。
但村里的集市不同,它们有固定的周期,专为解决当地人的刚需。这天,附近的村民开车或步行而来,背上背一个箩筐,采购到的物品直接放到箩筐里。
牵着孩子的大人,背篓里是一盒可以换装的芭比;有的村民直接背着装载活鸡、活鸭、猪崽的竹笼;有的只是一堆人,抽着水烟,聊着家常,围聚着一个火塘烤包浆豆腐吃;有的穿着民族服饰,女性在臀部系两块菱形的绣花挂片,她们称作 “尾巴”。
贪玩的番,买到一盒 “母鸡下蛋”的爆竹;我和妈,则各自尝了一根外形很像 “茄子”的金黄 “油条”,外酥内糯,甜甜的。






















冰冷的水汽和茫茫白雾笼罩着高低不平的石头路,路面湿滑,特意放缓了脚步,两位扛着砂石袋和沉重砖块的阿嫂从我们身旁麻溜地快步经过,先我们进村。
带着还能再次守到天晴雾散的笃定,我们没有立刻下山,而是坚持在浓雾未散前走进了阿者科的寨门,这是一个生长在大山中、梯田旁,拥有最多、最完好蘑菇房的哈尼族原始村落。
茅草盖顶的蘑菇房很奇特,相传是哈尼族人受到蘑菇能让虫子们在它下面栖息做窝、不怕风吹雨打的启发,就把自己的房子也盖成蘑菇的样子。
电影 《无问西东》里有一幕,是孩童们在蘑菇房的屋顶上奔跑跳跃,而我们这趟在蘑菇房里喝了咖啡,屋顶上是用茅草扎的咖啡杯。
一杯火塘咖啡下肚,身子暖了,天空也再次放晴,眼前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点、线、面忽然有了色彩,紧紧把握和感受阳光普照下梯田的壮美与辽阔。
那天,某电视台在阿者科拍片,同时也见识到摆在广场上的长桌宴、头戴鸡冠帽的彝族阿嫂和古老的织布手艺。
像很多已经完全商业化、看不到传统风貌的村落一样,这里也曾面临类似的危机,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当地村民何不想把蘑菇房改建成水泥房;为了走出去打工赚钱,留守的村民越来越少,梯田面临无人耕作的危险。
所幸,那些守护传统的先行者们来到了阿者科,结合旅游开发的多种形式,鼓励村民参与到保护遗产的计划中来,让世居在此的人们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将习得的生活经验、智慧和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渐渐,大家越发意识到他们拥有的蘑菇房和梯田的美,保护森林、村寨和梯田一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意识到家乡的文化价值,那种珍惜的情感的东西,慢慢发酵,慢慢持续。而当游客来过,了解到这背后维系原生态风景和古老文明的不易,更愿一同珍惜此情此景。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点半我们下山,开往蒙自。特别说明,上山我们走的爱伍段、胜岩段,虽然略近,但弯路太多,慎选。于是,下山选择了会多半小时车程、但基本坦途的元绿二级公路,虽然又是经历堵车、又是牛群突袭,但总体顺利,晚上8点,平安到达蒙自碧色寨。在此感谢姥爷一路辛苦的驾驶,以及包容后座乘客善变的疑虑。
匆匆碧色寨
关于碧色寨,因为是电影 《芳华》的重要取景地,吸引很多人前来打卡。此趟我们没有进蒙自城区,全部时间交给这里,一家人身着军装,随父母追忆一代人的 “芳华”年代。
“芳华刹那间,人无再少年”。
住在景区内一间很艺术的酒店,墙上挂着诗人、作家海男的插画与文字,“扉间,房间像一本书打开,书中有旅途、车站、风景”,床头柜是一个仿旧的行李箱,箱上放着一本海男的小说 《碧色寨之恋》,1910年,“火车来了,轰鸣声在特级火车站突然停留几分钟;火车来了,从车厢中下来了许多人、许多物品;火车来了,文明和时间产生了碧色寨的传说”。
说起来,这座历经百年的小火车站,故事特别多。这里曾是滇南蒙自的要道,二十世纪初云南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之一,汇集大量当时极负盛名的法、英、美等国的公司和国内商号,异国情调在这东方小镇生了根,就像如今法式百叶窗、三面钟,殖民时代的斑驳印记依稀尚存。
这里也是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滇越铁路通车至此,与云南人自主修建的民营个碧石铁路在此相汇,因轨距不同,个碧石 “寸轨”铁路上运来的货物,需要在碧色寨换装后,才能于滇越 “米轨”铁路上继续运输。
这里还曾上演过历史上戏剧性的革命事件,蔡锷将军在碧色寨躲过袁世凯的刺客,随后,时任蒙自滇军团长的朱德元帅率部从碧色寨登上开往昆明的火车,投身护国运动的洪流之中。
从建水的草芽米线,元阳的红米米线一路吃来,终于来到过桥米线发源地:蒙自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必须要吃这里的菊花米线。酒店早餐提供一人一套的菊花过桥米线,十来个小碟里装着肉片、鹌鹑蛋、里脊、豌豆泥、菊花等配菜,一海碗鸡汤端上桌,看似风平浪静的汤面,实则下面热浪滚滚,趁着滚烫的劲儿,颇具仪式感地将配料依次倒入,最后入碗的米线同时附着汤的醇香、菊花的清香,呲溜爽滑,完全不腻。
有人说 “安南咖啡”是云南第一家咖啡馆,是法国人修建的,也有说是一对越南夫妻,总之我们在阳光正好的午后,在此悠闲地休憩一小时,点了著名的滴漏咖啡,太阳晒饱,心情好好,便一心只想在太阳落山前赶到昆明海埂大坝喂海鸥。
















冬季到滇池喂海鸥
冬天,不仅人们想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就连海鸥也是。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舒适,海鸥们很有眼光,往南迁徙时遇到滇池,这儿有朝阳有晚霞,有不败的花有翠绿的柳枝,有争先恐后喂食的人们,海鸥从不愁吃,吃饱了嬉水飞闹,闹累了栖息水面,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为了喂海鸥方便,专门订了海埂大坝对面的酒店,放好行李就速奔大坝,虽然太阳就快落到西山后头,可坝上的人潮依旧不减,海鸥们也在欢快盘旋。
大坝上整齐划一的手臂,海鸥大概率会朝向举得最高、最远的那个手臂优先飞去,番使劲儿颠起脚尖,用力伸直、伸长她的手臂,大声呼唤 “海鸥,海鸥”。
在她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在一天将尽、海鸥们基本饱腹的情况下,天黑之前,仍有三只海鸥飞来衔走她手上的面包。她很满意,在坝上收获一红嘴鸥玩偶,说明天一早还来。







番被姥爷和她爹带着在酒店用自助晚餐,我和妈火速去了趟昆明老街,在文明街上光顾了德胜桥的豆花米线、陈嬢嬢的普洱茶四喜大馅汤圆和大名鼎鼎的精神食粮:创始于1926年的 “东方书店”。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东方书店是 “由胡适先生的学生、昆明人王嗣顺先生创办,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李公朴、汪曾祺等名家、学子曾经常到访,2018年原址复建”。
书店里一切都是我最喜欢的风格,古韵的、紧凑的、质朴的,甚至看起来有一点固执的、孤傲的,但身在其中却是踏实的、幸福的,就连呼吸到的空气都是自由的。
那些边角卷曲、略微发黄的纸片上有店主手写的推荐理由,那些墙上大师们用坚毅、智慧的眼神凝视着的,那些书架上看似随意却有心建立的分类,那些本质的、精神性的东西掠不走的,那些闪耀的旧物,那些永恒的价值,那些让嘈乱的心,安定的东西,这里都有。
踩着旋转的嘎吱作响的台阶,台阶上三分之一的面积叠堆着旧书,如果这时上、下楼的客人相遇,其中一方必然要先侧身,可书友们都素养极高,要不就是上行的让步给下行,要不就是欲下楼的耐烦地原地等候,让上楼的先行,时间就像这截台阶,不曾拥挤,慢慢行。


最近看到一段话,说 “记忆与情感的回应,永远是我们体验和理解风景的一部分”。我们用照片或一些文字记录的意义,就是一种回应,对世界的,和对自己内心的回应。用这个作结语吧。

酒店推荐
建水(古城内):建水四尘缘度假酒店 (庭院套房,宿2晚)
元阳梯田(近多依树):元阳过云梯田精品民宿 (日出大床/标间,宿2晚)
碧色寨(景区内):蒙自梵间人文艺术酒店 (双床/亲子,宿1晚)
昆明(近海埂大坝):昆明维笙望湖宾馆 (家庭套房,宿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