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著名的四川籍诗人,陈子昂继承了司马相如的洒脱胸襟,其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开启了初唐一代新风向。重读《陈子昂集》,让我们感受这位初唐诗人的魄力与气势。1、从《《登幽州台歌》说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站在无涯的时间荒原中,陈子昂感受到了宇宙的洪荒之力,于无限时空中,诗人抒发着自己追求理想抱负的使命感,以及当理想面对残酷现实的压迫感和无力感!陈子昂本人的文学史地位也跟这首赫然屹立的作品密不可分!自魏晋作为文学自觉时代开辟了文学批评传统以来,各类文学理论著作大放异彩,而到了唐宋元明时代,不仅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阶段的文学理论著作也呈现出“承前启后”的历史风貌!隋朝灭亡后,“初唐四杰”横空出世,大扫六朝遗弊,一首清新活泼的《送元二使安西》带着蓬勃朝气开辟了唐初诗风。而以王勃为代表的诗人在反对六朝矫饰文风方面有过激的卫道者意味,更多是为凸显已经诗作与前朝的“截然不同”,自然会流于偏颇!直到陈子昂的出现,他良好吸收了唐初官方修史的传统,第一次落地之后返回故乡,他潜心学习,对前朝作品进行广泛搜集阅读,不久之后,他的才干已可与叔父比肩。深厚的文学根基使他能更加全面客观掌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在上呈武则左史的《修竹篇序》中,全面论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观念!在陈子昂的创作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他的文学理论写得跟诗一样简短,而诗的创作也充分体现了其文学理论!陈子昂最为著名的代表除了《登幽州台歌》,代表作是《修竹篇序》和《感遇》三十八首!陈子昂的文学理论主张集中在《修竹篇序》中,他批评六朝过分注重文采,而“彩丽竞繁”,提倡“风雅兴寄”,号召向“建安风力”和《诗经》的兴寄传统取经!
其“建安风力”的提法显然是脱胎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建安风骨”,但陈子昂作为唐初第一个大力提倡此主张的诗人,影响了整个唐初的诗歌创作转向,也为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提前作了预告。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群星闪耀的时代,诗文中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彰显出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而在陈子昂这里,因为注重寄托,诗歌创作显得古朴苍劲,但是为了有意与六朝的藻饰相区格,字里行间比较缺乏文采,所以诗歌显得古朴但是略微笨拙呆滞,这是陈子昂的自身创作的局限,也是文学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局限!但是其《登幽州台歌》和《感遇》(二十四首)所在唐初引领的回归诗歌兴寄传统的风尚,也是其它同时代诗人所无法企及的!
陈子昂确实用自身的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成绩来验证了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预言,作为诗歌发展的预言家,陈子昂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