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传:千里马韩愈(107)
(585)所以,反观《师说》,此时的韩愈可以说在思想上比之前更加的成熟了,若他只想表达字面的意思,是否来得过于简单了? (586)我们来重新看下《师说》的创作背景。 (587)韩愈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好不容易在长安谋得了一个大学老师的职位,但只是事业编,还不是公务员。34岁韩愈想要成为公务员,还差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韩愈终于茅塞顿开,忽然明白朝中无人莫做官的道理。 (588)他能力和才华都不差,差的这一步就是仕途上领路的“老师”,我们暂且称之为“领路人”,也可以说是此前韩愈一直干谒,苦苦追求的向上社交的对象。 (589)按照中学教材的对韩愈文章的排序,《马说》是初中生水平,《师说》是高中生水平。从《马说》到《师说》,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可以说是韩愈思想逐渐成熟和蜕变的过程。 (590)第四次科举考试中赏识韩愈的主、副考官算得上是韩愈的伯乐,但很难算是韩愈的“领路人”。因为伯乐虽然能发现并认可“千里马”的潜力或能力,但并不一定能给“千里马”提供完全施展才华的舞台。 (591)因此,韩愈在长安担任四门学博士期间,十分苦恼没有职场“领路人”的引荐,进而创作《师说》,进一步论述“领路人”的重要性,希望广而告之求得引荐,说白了就是为自己以后在唐朝向上社交奠定理论基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