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魏六镇之乱的概因》
所谓「六镇之乱」的问题,要往前追溯许久才能看清一些本质。初期,北魏最大的边防问题来来自于更北方的柔然,于是在军事上选择让北方的六个边镇互相协调、相互调兵,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减少了柔然进犯的情况。北方边防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从初期来看,六镇联防制度效果是很好的。久而久之,北魏的军事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与南朝的对抗,所以对于边防六镇来说,更重要的是加强军队的忠诚度与精锐度,而不再是强调军事上的胜利,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边防六镇要做的就是防守,而不是进攻,一旦柔然不再进犯,军事行动也必然大大减少。
于是,在选拔边防人选的时候,要担任六镇镇将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必须是鲜卑人:二:必须是职业军人(后代);三:必须是贵族;守卫六镇的卫士,都是由高门子弟推荐选拔,属于一流的战士。
六镇将士军功的赏赐也要强过其他地方的军人,同时升迁也享受特权,拥有相对优待的措施。因此对于想去那里建功立业的人不在少数,久而久之,在六镇地区就有了一群职业军人和他们的后代。
《木兰辞》花木兰从军的经历,很可能就是六镇军人戍边的生活,抵抗柔然的真实写照。所以花木兰凯旋,得到的封赏是:‘策书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可汗」是鲜卑人对于北魏皇帝的称呼,而「尚书郎」那就是更是已经进入了朝廷重臣行列,可见这个赏赐是非常高的。
然而,北方六镇的情况在三十年之后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不止影响到了北魏的国家本体的稳固,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首先是北魏的北方需要防卫的最大敌人柔然,在内部出现了分裂。柔然对西域地区失去了控制,之后经过北魏和高车的左右夹击,柔然奄奄一息。柔然可汗曾几次派遣使者前去北魏讲和,虽然北魏宣武皇帝没有同意,但也没有过多的兴趣去消灭这个苟延残喘的游牧民族。
北魏北方的边镇就处于无敌可战的情况,这样的状态一下子就持续了三十年。就是说整整一代人都荒废在这个土地贫瘠的地方,于是,六镇不再是贵族高干建立军功圆梦的地方,属于边镇的辉煌,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需要说明的是,北魏六镇都属于土地资源匮乏的地区,如果不打仗只靠种地和游牧,生活水平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北魏首都洛阳相比的。
说到底,这是游牧民族入住中原之后需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而鲜卑人并没有处理好这种边防与中央的关系。到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之后,这个问题走向了更加严重的程度。
边镇将领的特权没有了,升迁到内地一辈子也指望不上,甚至吃喝不愁的基本待遇也失去了,而且还被已经汉化的同族鲜卑人看作是粗鄙的军人。这些失去权势和升迁机会的将领们只能捞取一些财物,让精壮的士兵去境外掠夺财物,老弱病残则砍伐山林,种植庄稼,然后把土地交给有点文化的士兵去管理,由此获得的利益统统收归己有。
边镇的将士们收获颇丰,但是士兵收入却是微不足道,兵将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与其说这六镇是国家的边防部队,更实际的情况说这里是劳役的监狱或许真实一些。
这种边镇沦落到「劳役监狱」的情况也不是一两天了。北魏后期,对待违法的官员惩罚的措施之一就是罢黜到边镇去做镇将或者兵卒。原先光荣选拔制度到了今日可耻的惩罚,这些六镇将士还有什么动力去为国作战呢?再加上从内地罢黜的官员什么都有,六镇的军士综合素质就更参差不齐了。
最终,北魏的六镇之乱终于在公元524年爆发,边疆军士在以破六韩拔陵、葛荣和尔朱荣的带领下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方。北魏贵族与皇室一片混乱,在皇位的争夺上更是比以往更加的残酷,将领尔朱荣在北魏皇帝的授权下,直逼洛阳城,最终在洛阳邙山之北用骑兵包围了北魏朝中大臣,趁其不备,飞矢交加,马蹄践踏,屠戮殆尽,遭到屠杀的北魏大臣竟然多达1300多名,是谓河阴之变。
由此之后,北魏彻底衰落,随后大量武将进入政治舞台,填补了北魏的权力真空。接下来的发展更是糟糕,尔朱荣随后又杀掉了北魏孝庄帝,一年后尔朱荣一族被高欢击败,军政大全落入了高欢和宇文泰的手中,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北朝再次陷入了长达八十年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