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448):兰州大捷
在收到李秉常再次索求土地的奏表后,神宗就此事召集两府大臣商议。
同知枢密院事安焘说道:“如果是一些非要害的地方,那我们倒是可以考虑还给西夏,反之则不予。不过,西夏人一向贪得无厌,我们必须要让他们知道我朝之所以罢兵是因为决定宽恕他们的过错,而不是说我们不想打或者不能打。”
请注意这位安焘同志。哲宗皇帝登基以后,司马光豪情万丈地准备将元丰西征时宋朝所占的土地全部还给西夏,如果不是安焘的据理力争,那么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北宋的一代名臣和贤臣还真的就把熙河路的土地给一并给卖了出去。不!不是卖,而是送!无偿地附加赠品地送!
李秉常的这份奏表看似只是在提一些字面上的要求,但这里面的用词却是非常讲究和具有深意,比如原文当中的“愿修职贡”,这看起来是请宋朝允许西夏每年向其进贡,但实际上这涉及到了宋朝每年对西夏的“岁赐”,也就是每年高达几十万的岁币以及数以万计的茶叶、药品、绢帛等西夏所稀缺的物品,另外顺带着还有重开边境贸易。简而言之,如果神宗答应了李秉常的这些要求就意味着宋朝不但全面否定了元丰西征更是在向西夏低头认错,所以神宗的办法就是拖而不决:朕当初打你是对的,你要土地是不可能,岁赐可以考虑,但这要看你的表现。
这世间有一个现象:那些越是强调和在意自尊的人很有可能就越是自卑。这种人近乎于偏执地奉行绝不低头的人生理念和原则,但这种人其实并不可怕,反而有时候是可敬的,真正可怕的是这类人里面有一部分人会在万难时刻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以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反过来说,如果他的低头所换来的不是对方的善意和笑脸,那么此人必然瞬间歇斯底里地暴怒,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想要因此而让整个世界与他们一起毁灭——当神宗再次拒绝李秉常的请求之后,西夏那边就是这种反应。
伟大的西夏帝国——他们的皇帝李秉常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和姿态先后两次“卑躬屈膝”地请求施暴者宋朝归还土地都被无情拒绝,这让西夏举国的上层精英集体震怒,这份奇耻大辱实在是让他们无法忍受。最让他们愤恨的是,明明西夏才是战场上的最终胜利者,可为什么他们现在居然要向失败者低头认错?最离谱的是,宋朝这个主动挑起战争但却打了败仗的失败者竟然还不接受他们的认错!这世间还有没有天理了?
西夏这边第一个爆炸的人就是他们的二当家梁乙埋,可他再怎么爆炸也没用,谁让他是个废物呢?谁让他连续两次率兵数十万都拿不下兰州城呢?但凡他给力一次,西夏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进退两难,可梁相国不会这样想,他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他现在怒火攻心只想给赵顼这小子一个巴掌呼过去:既然你赵顼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我梁某人动粗了,反正老子现在已经吃饱喝足又有一把子力气了!
发狠的人可不止梁乙埋,叶悖麻、咩讹埋以及仁多伶仃这几个曾经在战场上让宋朝的大兵们死伤累累的西夏功勋武将同样是气得青筋暴突。既然外交不能为西夏赢得荣誉和利益,那就让他们用刀剑去赢得这一切。在这片熊熊怒火的炽烈燃烧中,西夏最有权势和力量的四个男人一阵合计后做出了一个会让每个宋朝人都不禁为之胆寒的决定——发倾国之兵攻取兰州!
西夏的倾国之兵是多少?这个很难说,或许西夏有多少男人就有多少士兵,但他们再怎么失去理智也不会弃北方和西方的边境线于不顾,这里可是虎狼盘踞之地,吐蕃人、回鹘人、蒙古人、契丹人,这里面哪一个都比宋朝人凶狠百倍。
另外,宋朝的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以及泾原路这四个方向也必须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卫戍力量,如此一来他们这次能够征调的部队就只能是黄河以南的所有正规军,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他们只能在全国范围内再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抓壮丁运动。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西夏时刻准备着的那一支在李元昊时期就高达十万人的战略机动作战部队,虽然现在的他们远不复当年之勇,而且很有可能都没有十万人。
西夏这一次在宋朝熙河路方向的大规模兵力集结以及在其境内的抓壮丁运动总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而在为夺取兰州做着各种准备工作的同时他们还有闲工夫去同时招惹宋朝人和吐蕃人。对西夏来说,现在毕竟还不到向兰州进兵的时候,而且这时候在其他方向搞出一点动静说不定还能对攻击兰州起到很好的掩护和牵制作用。
西夏人首先在宥州方向给宋朝准备了几匹巨型“木马”,但这并不是真的木马,而是他们让一些党项部落的酋长带着族人以归附的名义进入宋朝,然后再准备里应外合夺取宋朝的军寨或城池。这一招在李继迁以及李元昊时期曾经屡试不爽,宋朝在这方面可谓是吃了大亏。
几十年过去了,西夏人依然还想一招鲜吃遍天,但神宗可不上当。你西夏既然主动送人口过来那我照单全收,只是我会把他们分散安置在远离边境的州县,这样他们即使想作妖也没有机会。
随着神宗的一道旨意颁下,这些带着任务而来的党项酋长带着自己的族人被神宗安置在了远离边境数百里之外的坊州(今陕西省黄陵县)。得知此事,梁乙埋等人当即傻眼,他们这不但是哑巴吃黄连,而且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宋朝这边吃瘪之后,西夏人又跑到西边去招惹吐蕃人,而他们出兵的时间也是非常讲究,就选在了吐蕃首领董毡刚刚去世之时。
是的,宋朝人民的老朋友董毡同志就是在这年的十一月去世的,由于他的儿子比他死得还早,所以他的大位就由他的养子阿里骨继承(阿里骨的生母改嫁董毡)。西夏本想趁着吐蕃这边正在进行权力过渡的时机一举把这个数百年来的宿敌给结果了,但没想到这一次他们居然又被吐蕃人给打得抱头鼠窜。在青藏高原这片地域作战,吐蕃人从唐朝时开始似乎就对党项人拥有先天性的血脉压制优势,他们这一次不但打退了西夏对邈川城的进攻,而且最后还反攻至西夏境内且杀获甚众。
西夏本来在积蓄力量准备一举克复兰州,也本想着在此期间能够捡个软柿子捏一捏以提升一下军心士气以便迎接更大的惊喜,可没曾想到他们竟然被人连续打了两记耳光。作为西夏这两年来军功最盛的武将,仁多伶仃的暴脾气蹭地一下就上来了。在他看来打宋朝人就跟砍瓜切菜一样容易,哪里还需要耍什么计谋,大军直接杀过去就行了。
仁多伶仃的嘴瘾倒是过得很足,可他确实有资格说这种大话,刘昌祚的泾原军在从灵州撤军时就是被他一路尾随并损失惨重,而永乐城一战仁多伶仃更是表现得极致凶残。他是西夏的铁杆强硬派,也可以说他西夏的民族英雄,但敌之英雄必我之大敌,仁多伶仃正是因为其在西夏的赫赫声名而让他上了神宗的黑名单,神宗点名要他的项上人头。
这年十一月,有鉴于西夏最近在大量募兵且在熙河路方向军事调动频繁,神宗特意给李宪下了一道手诏。除了让李宪加强防备外,神宗还另外给他加派了一个任务,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神宗对仁多伶仃的憎恨有多么的强烈:“西贼一众首领唯仁多伶仃最为凶残狡猾,你要招募军中勇士伙同能够识得其貌的蕃部勇士组成一支敢死队,务必寻找机会将此贼予以清除。能够将其生擒固然最好,如果不能生擒即斩首以献,凡取其首级者必高官厚爵以授!”
神宗此举无疑没有丝毫想要与西夏实现和平的意愿,这也正好与西夏方面准备再度向宋朝出兵的计划军事计划相吻合,只是宋朝这边恐怕没有谁会想到西夏这回竟然发了这么大的火。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西夏终于完成了兵力的招募和集结,而他们这一次所遣发的军队人数达到了令人窒息的步骑混杂八十万!
八十万这个数字当然有很大的水分,正如曹操当年屯兵赤壁时那样,但二三十万人肯定是有的。不过,尽管西夏方面这一次又是全国总动员,但最后他们为这所谓的八十万大军所筹集的粮草也仅仅只够他们维持十余日的消耗,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要在十日之内攻下兰州。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准备显然无法做到瞒天过海,更何况他们的先遣大队早早地就在兰州外围的葫芦河游荡,李宪由此断定西夏人不久之后定然会再次大举进犯兰州,于是兰州城内的宋朝军民无不枕戈待旦静候强敌的再一次来犯。
公元1084年正月,梁乙埋、叶悖麻、仁多伶仃等西夏高层集体坐镇中军率领他们的“八十万”大军直抵兰州城下。这一次攻击兰州他们二话不说直接到之即战,一年之内的第三次兰州保卫战就此打响!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宋朝的官方史料里对此次的兰州保卫战并无过多记载,但兰州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先后三次被数十万的西夏大军围攻却能始终屹立不倒绝对堪称宋朝军事史上的奇迹,尤其是这一次的兰州保卫战更是值得被后人称颂。李宪尽管被旧党的史官诸多挑错和贬损,但无论怎样他顶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成功地保住了兰州,从这一点上来说,李宪完全有资格竞争北宋第一军事太监的桂冠。
西夏人这一次对兰州的围攻无疑是准备最充分且攻击力度和强度最大的一次,不单是他们出动的兵力规模空前,而且他们在攻城器械上也是拿出了他们压箱底的家伙。宋朝那边能造出来东西他们全都有,抛石机、云梯、冲车、洞屋一应俱全,再配合他们的强弓硬弩以及他们的八十万熊兵,兰州城就此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西夏人围着兰州四面急攻,其规模和声势绝对超过了当年宋朝太宗朝时期对幽州的围攻以及后来辽国二十万人对瀛州的围攻,史称西夏人在这次攻城行动中“矢如雨雹,云梯革洞,百道并进”。然而,任凭这些人如何疯狂进攻,如铜墙铁壁一般的兰州却始终巍峨耸立在西夏人的面前。
我们这里不能说西夏人不够用命,更不能嘲讽他们在攻城这件事情上终究还是一群废物,毕竟永乐城就是被他们在疾风暴雨的黑夜中给攻陷的,可事实就是他们围着兰州日夜不停地连续猛攻了十天依然只能在城下望城兴叹。十日猛攻,西夏人的成绩是在兰州城下丢下了将近五万具尸体,但这还不是最让梁乙埋感到气馁的,让他忍不住想要仰天痛哭的是——他携带的粮食已经快要见底了!
八十万兵马,这是梁乙埋在十天前对兰州志在必得的资本和底气之所在,可现在这却成了他的锥心之痛。没有吃的,再强悍的精兵也是随风摇摆的稻草人,但早有准备的兰州城少说也能在给养上坚持一个月之久,若论比拼消耗,梁乙埋只会输得连底裤都保不住。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综合国力,西夏在这方面根本就和宋朝不是一个等级。
万般无奈之下,梁乙埋只得下令撤军!
此次兰州保卫战的胜利有多辉煌不可知其全貌,但从战后神宗所拨付给李宪用以赏赐参战有功人员的钱帛数额上却可窥见一二:赐钱一百万贯、绢帛五十万匹,总计和值一百五十万贯。换算成今天的钱币,这至少在五亿到八亿人民币之间!
大胜固然可喜可贺,但神宗也不忘提醒李宪小心西夏人大败之后可能会有的报复:西贼虽已伤败散去,宜多方广布斥候,督责守将,无怠防虑,仍颁弓箭、火炮箭百万有余,以备御贼。仍时出精锐塞外,挠其春耕,为今之宜,最为困贼上计。
与此同时,神宗也没忘记再次提醒李宪务必要对仁多伶仃这个残忍的家伙格外提防,而且此人的人头也必须尽快取下。如此可见,对仁多伶仃的憎恨几乎成了神宗的一种偏执,此人不除他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