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一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
文:张可驹
前段时间,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话题比较火。如今拾起,简单说说选择一套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音乐的唱片,我自己想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组合。每部作品一位钢琴家。搭配音频,且听且看,可移步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https://mp.weixin.qq.com/s/53Mw07X_7IRZ4yXJ68AdWA
01. 拉赫玛尼诺夫《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 1,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与小泽征尔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dg发行。

相对于大火的“拉二”、“拉三”,这首“拉一”受到的重视实在不够,其实它是作曲家本人的至爱。高强度的技巧和浪漫,还有某种独特的任性,都无羁地流露在其中。上次欣赏张昊辰的现场,看到作曲家不时让独奏就那么停在舞台上,感觉这不愧是作曲家写给自己弹的作品,反正弹不弹都是他。
齐默尔曼既有快意超技,又是在指触深透明净的基础上展现。当然这也是顺理成章,否则就无所谓真正的超技了。他让技巧难关迎刃而解的时刻,的确展现出弹好此类大风格、大技巧曲目时所能流露的特殊快感。既有投入,又有充分的控制,无论情感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齐默尔曼对于他要弹的曲目,总是有全面准备,对要录的就更不用说了。
小泽征尔是可靠的合作者。
02.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 第二钢琴协奏曲》Op. 18,博列特(Jorge Bolet)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decca发行。

博列特后期在decca的录音有争议,但至少我会大力推荐其中绝大部分。如今“拉二”的演绎车载斗量,为何特别推荐博列特这款录音?很多就在于他确实能帮助我们明白,浪漫派曲目,后浪漫派曲目,俄系曲目该怎么弹?“拉二”是这些方面的典型,因此难弹。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特质需要得到关注,而不是将优美的线条,巨大的和弦弹出来完事。听听博列特的演奏,那的确不是他最高峰的状态,但钢琴家高贵的触键,还有如此稠密,却毫不造作与堆砌(各种小处理)地呈现俄式大抒情线条的功力,都是弹拉赫范本中的范本。
对拉赫的很多作品,还有其它一些浪漫派作品而言,以饱满的姿态呈现歌唱句,其实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演绎风格,而是作品本身的需要。好演奏绝不能弹出单薄干瘦的句子,现代风格等等全都仅仅是借口。另外,迪图瓦的为人在me too中算是彻底打倒了,但他的指挥确实还有可听之处。这份录音中,指挥站在和独奏一同建构大型交响曲的角度处理该作,确实是专家之演。
03.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 第三钢琴协奏曲》Op. 30,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与费斯图拉里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decca发行。

我日常听“拉三”远多于“拉二”,出色的版本不少,精湛的没那么多,但一时也能想起一些。阿什肯纳齐原本就是录音狂人,对“拉三”更是情有独钟,先后留下四次录音。想到“首先推荐谁的‘拉三’?”这样的问题,阿什的第一次录音始终属于我最早想起的精湛之作。
此时他的触键,颗粒分明,精美而集中,还未染上日后有时会出现的冷淡色调。在当时的俄派背景下,阿什某些现代性的倾向已然流露。但钢琴家音质中的敏感性,精美与犀利兼而有之的指触,还有他编织歌唱线时的自如,都让我们看到最传统的阿什的形象。至少在我听来,这也是他最迷人的音乐形象。
驾驭繁重的复调颇有势如破竹之势,指触还那么美。与此同时,钢琴家表现长句的时候,有那种又美又稍稍有点“煽”的特质,因为后一方面不过分,反而显出一种青年心性。这是同海廷克合作“拉三”时的结构大师不再流露的。费斯图拉里(Anatole Fistoulari)是演绎俄派曲目的专家,再配合decca鼎盛期的爆燃音效,这款“拉三”不容错过。
04.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 第四钢琴协奏曲》Op. 40,鲁比莫夫(Alexei Lubimov)与萨拉斯特指挥的多伦多交响乐团合作,华纳发行。


如果说对于某一首作品存在“决定性版本”,那么对于“拉四”而言,米凯兰杰利的录音就是避不开的。尤甚于霍洛维兹的“拉三”,因为“拉三”演绎者太多,“拉四”则不然。在此背景之下,米凯的演奏是绝对的压倒性。而这里没有选他,只是因为反正你听“拉四”这个作品也一定会听他的,那就选别的。
鲁比莫夫几乎涉猎太多风格,从先锋音乐的推广到大弹本真乐器。但在这款“拉四”的录音中,我们发现他俄派的老本行——有品味的高超技艺,倒是一点没落下。
从这张唱片的曲目安排,你就不难发现,独奏和指挥聚焦于世纪之交钢琴与乐队作品的风格对比。“拉四”是作曲家赴美后,受到现代都市生活影响的作品,其中却也流露独特的深邃之感。
鲁比莫夫的诠释,同米凯兰杰利的路子有相似处,就是他们似乎认定面对这部作品,越收敛演绎者外在的表情,所取得的效果越好。但这样的收敛,同缺乏重点的平铺直叙完全不同。鲁比莫夫弹出相当精致而集中的音响。第一乐章中,钢琴不动声色地穿梭于乐队,副题的歌唱性的刻画,音乐表情全然“少即是多”。这是深入思考拉赫本人演奏艺术的结果。
05.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 43,乌宁斯基(Alexander Uninsky)与斯坦纳指挥的北德汉诺威广播交响乐团合作, Melo Classic发行。

作为钢琴家的拉赫玛尼诺夫,演奏风格相当流畅而雅致。当他将这样的特质写入创作中,《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为典型。
战前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里,乌宁斯基并未像扎克与奥博林那样展现大宗师的身手,但他的演奏还是很值得一听。Melo发行的2cd现场录音与广播录音中,拉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相当杰出的演奏。那些轻盈而高品质的跑动,不张扬独奏形象而稳稳占据主导地位,因其完成度与音乐表现本身的分量就非同凡响。
不过,乌宁斯基也不是对流畅典雅做绝对化追求的演绎者。在该作允许的范围之内,他也弹出颇为戏剧性的音乐表现,而这位大师最让我着迷的演奏,就在最著名的第18变奏。

明明将旋律的绝美刻画到淋漓尽致,乌宁斯基在线条与细节的呼吸方面,还是弹得如此波澜不惊。仿佛这样的美得以呈现,完全是份内之事,不值得多说。这段变奏随之成为全曲演绎的制高点。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1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