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读书笔记(3)——我的大脑好厉害
赵思家60个笔记
◆ 基础篇
>> 所谓有奇效,是能产生各种各样神奇的效果。这些效果和突触使用的神经递质有关。现在已知的神经递质至少有30种,最有名的有四种: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 五感篇
>> 人出生之后,瞳孔会慢慢变大,然后在青少年时期变小,成年后基本维持不变
>> 瞳孔的缩放还可以解释照相时的“红眼”现象。在照相时,如果使用闪光灯,有时候照片会出现眼睛是红色的现象。这是因为在闪光灯拍照的瞬间,瞳孔来不及及时收缩,闪光灯的亮光透过瞳孔照亮了眼底的视网膜。
>> 原来瞳孔的大小和大脑里的去甲肾上腺素有关系!大脑里的去甲肾上腺素越多,瞳孔就会越大。去甲肾上腺素,我们在基础篇的第04节中提到过,是一种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神经细胞之间的通信员。而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和兴奋劲儿有关。大脑里去甲肾上腺素越多,你会越兴奋,反之你会感到没劲儿或非常疲惫。当你困到不行的时候,瞳孔往往非常小。现在自动驾驶设备也利用了瞳孔和疲劳感的关系,当驾驶员的瞳孔小于平时的75%的时候,就会提醒驾驶员去休息。
>>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 000赫兹。这是正常人的极限。不少读者在看本书的时候可能还未成年,应该还能听得到15 000赫兹以上的声音。
>> 嗅觉是五感中唯一直接和边缘系统相连的感觉。这一特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气味似乎更能够带动我们的情绪,勾起我们的回忆。
>> 我们能用舌头尝出来的味道主要分为五种最基本的味道:酸、甜、苦、咸和鲜(umami)。umami是发现它的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根据日语“美味的”将umai(うまい)和mi(味)结合创造的新词。
>> 最有用的解辣方式还是喝冷牛奶或豆奶,甚至带糖的饮料,因为它们可以解除辣椒素和受体的结合。
>> 果蝇就会感到困倦。那白细胞激肽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神经递质,
>> 催产素
oxytocin
是一种神经递质,会增加“依赖感”和减少焦虑。但直接使用它是没有用的,因为催产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 盐的代谢会影响催产素(oxytocin)在大脑里的活动。
>> 除此之外,催产素的提高会影响睡眠调节(9),这使得果蝇在吃了含有盐的食物后感到困倦。
>> 我们的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反射,而是大脑对现实的解释。
>>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证实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就是指人们会倾向于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也更加关注,或是把已有的客观信息往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 类似的,还有另一个心理学现象,叫作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当人们接收到和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观点或信息的时候,除非这些外界来的观点信息足够强,能够完全摧毁原有的观念,否则,人们会选择忽略和反驳这些新观念和信息,甚至强化原有的观念。
◆ 情感篇
>> 19
人为什么需要情绪?
理智与情感
情绪像空气一样,有时候它存在感很弱,就像我此刻坐在电脑前面无表情地打着字,如果不专门去思考,我都没有注意到情绪的存在;有时候它像一阵狂风,让我身在其中不能控制自己,等风过去了,我会觉得刚才那个人根本不是我;有时候它又像一丝微风,轻抚着我,把我吹得飘飘然。
如果要讲空气,我们可以从它的成分讲起。
>> 多巴胺(dopamine)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即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通信员。
>> 多巴胺是大脑的一种奖励。“多巴胺就是快乐”这一说法是片面的,说到底是对快乐和奖励的关系产生了误解。
>> 愉悦感为奖励提供了一种定义,让奖励能够使人产生渴望进而采取行动。但奖励不等于愉悦感,也不等于快乐。再换一种方式说,奖励是“想要”,而快乐是“喜欢”。
>> 大脑中要是多巴胺水平低,听音乐时产生的愉悦感就会变弱。这说明多巴胺对产生音乐相关的愉悦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是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愉悦感不是完全由多巴胺产生的。
>> 多巴胺的重点不在于它和快乐的关系,更有价值的是它和学习的关系。
>> 因为多巴胺不是奖励的绝对值,而是奖励的惊喜值。在学术上,我们把一个奖励有多么令你感到意外描述为“奖励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 那如何能够确保一直有更多的奖励预测误差呢?很简单,答案是努力寻找奖励,让奖励从偶然事件变成必然事件。这就解释了多巴胺和奖励之间的准确联系,更进一步解释了大脑是如何通过一种这么简单的化学物质驱动我们达成各式各样的成就的。
>> 当大脑感知到危险的时候,大脑会立即自动释放一种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而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这两个东西基本上是一样的
>> 压力会对头发毛囊中负责色素再生的细胞造成损害,使得头发色素枯竭,永久性变白。
>> 而过多的压力让人体出现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则会突然一下将毛囊中的这些负责色素的细胞过度激活,几天内消耗所有库存,导致头发变白。
>>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noradrenaline
一种神经递质,它和你的精神状态相关,能让你注意力集中。
>> 血清素有不少功能,它最有名的功能是调节心情;低血清素会让人情绪低落。
>> 但过高的血清素并不能让人更快乐
>> 血清素的另一个功能是产生睡意,它像沙漏一样,会在醒着的时间里逐渐堆积,形成睡眠压力。
>> 肾上腺素决定出不出手,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血清素决定谁先开口。”
>>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菲舍尔(Helen Fisher)的说法,爱情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情欲、吸引和依附。而上面说的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实仔细想来也只是和爱情的“吸引”这一状态有关而已。比如,“情欲”可能与睾酮、雌激素有关,而“依附”则被认为和催产素有极大的关系。催产素的一大功能是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分娩。与此同时,它还与情侣间的依恋感有关。
>> 爱情有三大要素:亲密感、责任感、情欲。
>> 在所有通常的人性特点中,嫉妒是一种最不幸的情绪。
>> 我们对奖励的主观价值的评价,取决于社会环境。换言之,攀比导致幸福感下降。
>> 猴子有嫉妒行为的时候,内侧前额叶皮层(就在我们的眉心处)会首先被激活,然后中脑负责生产多巴胺的神经们才开始活动。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嫉妒,我们获得奖励时充满愉悦感,就应该是反方向的:先是中脑活动释放多巴胺,然后才是前额叶皮层开始活动。可见,嫉妒从上至下地影响了大脑评价奖励的认知过程。
>> 恶是共情腐蚀。
>> 我们把这十个大脑区域统称为“共情回路”。这条回路从生理上决定了我们每个人能够产生多少共情。而一个人之所以做出残酷行为,是因为共情回路出了故障。
>> 情绪(emotion)、决策(decision-making)和实施行为(action),恰恰是神经科学领域三个已有很多研究成果的认知功能
◆ 学习篇
>> 这些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叫zeitgeber,这是个德语单词,意思是时间给予者(time giver),有中国科学家将它翻译为“授时因子”,也有人叫它“同步器”。我个人还是觉得zeitgeber念起来更酷一点儿。最常见的zeitgeber就是光线、温度、运动和饮食规律。
时间给予者
zeitgeber
影响生物钟的外部因素,包括光线、温度、运动和饮食规律。
但我们都知道,除了生物钟,我们也有社会钟,就是你手机上显示的、整个时区都会服从的那个时间,它是不会管现在是夏天还是冬天,外面有太阳还是没太阳的。
>> 我个人还是觉得zeitgeber念起来更酷一点儿。最常见的zeitgeber就是光线、温度、运动和饮食规律。
>> 智力是一种精神能力,包括以下八个方面:推理、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语言能力及从经验中快速学习的能力。
>> 在比赛前,他们都会一个人抓紧时间在大脑里想象一会儿比赛中的所有细节,而且越生动越好
>> 所谓“改变大脑的结构”,并不是说神经细胞变多或变少,而是指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接连不停地因为我们的体验而发生变化。
◆ 健康篇
>> 孤独症患者被刻画成沉默的天才,他们虽然古怪但拥有超人的能力,比如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绘画能力等。但这些其实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 当我们仔细检查多动症患者的基因时,就会发现某些与多巴胺相关的基因出现了异常,使得大脑似乎对多巴胺(回看第20节)没有那么敏感。大脑对多巴胺不敏感,导致大脑习惯性地生产更多的多巴胺,换言之,多巴胺的工作效率变低了。
>> 抑郁的反面并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 血清素被认为是调节心情的关键。虽然它本身不生产快乐感,但它控制了能不能感受到快乐的那个阀门。
>> 瘾是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明知这个行为会有不好的影响,也难以停止。
◆ 未来篇
>> 目前,我们将“我”觉察到周围环境和“我”本身的状态叫作意识。
>> 无论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让机器获得意识都极其困难,但是让机器的智能超过人类不难。
>> 只要能做到下面几点就是人工智能:(1)能够自动从我提供的海量数据中识别出某种规律(这个规律可能是从几个标准答案中选出来的);(2)能够以此为由向我做出合理反馈(如果随机给出反应,那肯定不能算是人工智能);(3)最重要的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适应我的变化。这里的“我”,可以是周遭世界,可以是一个人的行为(比如购买、考试),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一个行为。
>> 人的智能有三个硬伤:有限的注意力、有限的记忆力和有限的沟通能力。
>> 未来会发生一件不可避免的大事,在这次大事件中,技术和知识将会在极短时间内产生极大的进步,而这次大事件叫作技术奇点。
>> 人脑与机器有根本性的不同,因为机器的设计和目标都是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我们的大脑则是“均码”的
>> 当人类到达这个技术奇点,或说这个奇点撞上人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被淘汰。为了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身体将会被换上更加结实、灵活的材料,进化为赛博格(cyborg)
>> 谷歌首席未来科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采访中曾经给出精确到年份的预言:“2029年,人工智能将会达到人类智能水平。2045年则是奇点,在那一刻,超过我们当下已有的十亿倍的智能将会出现。”日本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则说超人工智能将会在2047年前出现。
>>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过去学习到的东西就很容易成为“偏见”。
>> 人天生总是会“想要”些什么,机器再能干,也没有这份“想要”的冲动。这里说的“想要”,“想”就是好奇心(curiosity),而“要”就是动机(motivation)。
>> 人不仅要能维持追求这一目标的行为——坚持,还要能维持心理上对这个目标的渴望——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