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你还在被“单芽乃茶中极品”欺骗吗?
▏首发于公号:常青树茶业
▏作者:Helen
如果你逛过茶城,留意过每个门店的门口,你就会发现,很多商家会摆上各个茶类的“单芽茶”,标以高价出售。
你进店里试茶,或者到茶馆里试茶,也很可能会遇上一些茶人拿“一芽几叶”来忽悠不知详情的茶友,声称单芽茶是茶中极品。
茶不就是嫩的好吗?芽是茶叶中最为细嫩的部分,单芽集中了丰富的营养。
乍一听还挺有道理,可想深一层就会发现,这个“谎言”专攻认知片面、标准单一的人群。诸如此类的“茶圈谎言”还有很多,以后再给大家逐一道来,今天只专门揭开“单芽乃茶中极品”的底细。

(一)“单芽”是什么概念
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单芽”。其实就是只取纤嫩的新芽,不包含任何叶片。又会用“芽头”“全芽”来称呼。就像下图所示——

以此类推,茶树慢慢生长,茶叶越长越多,越长越大,越长越舒展。我们可以采摘较鲜嫩的“一芽一叶”——

也可以等茶叶更加成熟后,采摘“一芽二叶”——

还可以再等等,采摘“一芽三叶”“一芽四叶”——


(二)为什么“单芽茶”会被奉为“极品”
单芽茶被称为“茶中极品”并非毫无道理。
从茶树、茶叶的生长来说,生命的开始在于萌芽。当只有芽的时候,营养都集中在一处,其内含物质总量自然是丰富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很快的过程,正因如此,单芽茶的采摘期很短,产量有限,“物以稀为贵”。
从中国茶的发展历史来看,人们最早采用的是类似我们现在制作白茶、绿茶的工艺,并且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明清才衍生出其他茶类的做法。古时留下的评茶文字,大多立足原有茶类的品质特点,有不少将“单芽”视为品质保证之一。
然而,有心之人广征博引,将种种前提隐去,夸夸其谈,“单芽茶”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绝对“至尊”。
(三)“单芽”不一定是好的
其一,茶树会长出内含物质丰富的芽,也会长出“空心芽”,就是内含物质不够丰富的芽。假如你手中的单芽茶是用空心芽做的,品质连下等都够不上。
其二,每款茶都有自己的品质特点,并非所有茶都需要做成单芽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采摘标准,有些茶是需要一定成熟度的。
西湖龙井,以“香清鲜爽”为美,可以说是极力追求“鲜”的茶。采摘时间求“早”,故有“明前茶”“雨前茶”等讲究。但采摘标准不求“最嫩”,而采用一芽一叶初展。
同为绿茶的六安瓜片,采摘标准是:茶树新梢生长到一芽三叶初展到一芽三叶时,直接从茶树上采取大小和嫩度一致的单片鲜叶。
寿眉,有白毫银针剥针时留下的单片叶制成的;也有采摘次嫩叶或一般芽叶制成的,一般是一芽三四叶。
根据国标的鲜叶分级指标,普洱在国家标准中不存在全芽的制作标准,如下图所示。

有芽有叶或无芽有叶的“叶茶”,跟“单芽茶”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的茶做单芽茶,有的做叶茶?
一般而言,同一原料、同一工艺制成的同体积的单芽茶和叶茶,单芽茶的内含物质总量更高,而叶茶的内含物质各种类的含量更均衡;从香气、滋味去感受,单芽茶更鲜爽、更纯粹,叶茶更浓厚、更富有变化。每一款茶追求的品质特点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芽叶要求。
所以,如果非要把上述名茶制成单芽茶,那它就从里到外面目全非了。这样一来,恐怕要换一个名字,重新定义。比方说,少部分商家会推出全芽的普洱,可以说是卖噱头,但也有茶友接受它的风味,只不过按照现行标准和大众习惯,这种茶不能称为真正的普洱。
(四)哪些茶应该是单芽茶
举几个典型的“单芽茶”——
绿茶中,信阳毛尖珍品就是单芽茶,立于信阳毛尖的最高等级;一级的竹叶青同样是单芽茶。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红茶中的金骏眉、金丝滇红也是单芽茶。

仔细比较会发现,以“鲜嫩”为主要品质特点的茶,如果制作单芽茶,会将“单芽”作为划分品质等级的维度之一。
记住这个“之一”!
评判茶的品质好坏,不能用单一的标准、片面的认知去评判。就算是只做单芽茶的金骏眉、白毫银针等,成茶的品质也不是只由鲜叶等级来决定的,例如加工过程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再优质的原料也弥补不了低劣手艺造成的缺陷,差强人意的原料遇上高超的手艺也能够成就精品。
关注【常青树茶业】了解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