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十八之从《基层女性》到《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先谈谈《基层女性》
01 原生家庭
18岁以后,想要不受父母管教的前提一定是自我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还有人格和精神上的独立。
重要的是人格和精神上的独立,因为这代表着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能够面对困难,有解决的办法。
很多时候要知道父母接受的教育可能并没有你的多,没有看过更广大的世界,所以,我们既要清楚的认知到父母思维局限的原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尽量理解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清楚,理解不代表完全接受。
我们要相信,父母可以给予一定的建议,是从他们经验而来,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不是绝对的,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权利做出能够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决定,我们是有选择的!
同时,对于血缘关系,应该是基于父母之爱,相互体谅而成的亲缘,而不是以此作为捆绑和束缚的条件。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请相信不是绝对的。
“精神独立的前提是实现经济独立,在经济独立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把它当作一个花园去打理,让它繁荣起来。一旦你成为精神自由的人,你就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内心焦灼,不会在孤苦无依的感受中、在无尽的渴望与失望中度过一生。”
02 自我成长
一切的追求都应该以“让自己感到幸福”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跟随大流,别人做什么,我就得做什么。
这一点无论是买房买车,还是结婚都应该遵循。
“你要明白,所有努力的目标都是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幸福和成功由你自己定义,需要你自己探案但它一定是你内心滋生出来的愉悦和满足感。它没办法被标准量化,也无法用肉眼可见的物质去代表和形容,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但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身边总是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他们眼中的标准。
身为平凡的一员,当然会被邀请加入,甚至会带有些许胁迫的意味,更可怕的是裹挟着亲情的外衣,看似“为你好”,实际上是想让你踏入其他人为他们设置好的圆圈里,因为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但幸福标准是不一样的呀,能够让人体会到快乐的东西也会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他人的标准可能对于你而言是一种枷锁。
我们应该从自己内心出发,不要把让自己幸福的权利交给别人。
这不光光是对做出选择而言,更重要还有一点:学会放弃。
此本书后面有提到关于女性婚恋观,以及当下女性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但核心在于,女性拥有对自我,对生育的绝对选择权,如果不愿意或者觉得伴侣无法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是可以选择放弃的。
而从生育选择权也可以联系到女性自己人生的决定权上,除了前面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外,还在于后天岁月的磨砺和精神世界的打造。
再来谈谈《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接着因为最近很火一个视频:北大女生对话日本女权主义者作家上野千鹤子,激发了我去读她写的书《从零开始的女权主义》。
我并不想谈论这个话题衍生出去的一系列激烈争论,我只是想从我的角度结合2本书一起看。
其实这2本书在某些角度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本国作者王慧玲女士写的是从原生家庭的出发,看到女性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影响的程度,继而鼓励自己去打造更强的精神世界,再提升至对人生各种重大问题的抉择。
而日本作者上野千鹤子女士则以对话方式从日本不同时代出发,看看社会全貌下,女性如何一步步突破父权社会,一步步争取权益,还讨论到关于性解放、大叔式思维、生孩子是利己行为等多种角色揉杂在一起的,跟女性有关的种种现象,继而探讨这其中蕴含的本质问题。
最后谈谈自己想法
其实我算不上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一个极端的“打造自我精神世界”的簇拥者。
因为社会中存在的女性和男性因为本质的性别差异而造成的种种分工不同,随之伴随着关于各自权利的相互讨论甚至是争夺,好像于我而言上升不到这么高的层面。
但我很认同的一点是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要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无论别人是否给予你安上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标签。
或许我没有太大的抱负去改变世界,但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快乐,这就是真理和准则!
不管如何,我很喜欢《基层女性》中的这段话,与君共勉:
如果你物质贫困,却依旧保持很多美好的品格,保持精神世界的纯良,浑身散发着人性光辉,那么,即使当下贫困,也会是暂时的,哪怕一辈子创造不了很大的财富,只要你拥有这样美好的品格,也必定会内心平静、安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