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爱情 战争与和平
在去年十月最艰难的时候错过了首演场,又在今年元旦最折腾的时候错过了跨年场。终于这一次,千里狂奔,看上了心念已久的《安娜·卡列尼娜》。
尽管已经看过无数遍的原版官摄,也听了很多次见面会上的演唱,但现场完整的呈现仍让我澎湃。可以看得出来这部剧的“移植”非常漂亮,无论是舞台的布景、灯光的效果、多媒体的设计,还是群舞、滑冰、群演的戏份……都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俄式美学。
因为官摄相对聚焦男女主,舞台整体以及很多细节是看视频看不到的,这些效果在现场看到的时候很是惊喜。大场面让人感叹论艺术氛围营造还得是俄国人,比如对幕布的利用,上半场开场投影了火车站大大的钟给人一种悲剧开始的压迫感,下半场开场投影了贝特西夫人家的豪华家饰19世纪俄国贵族风扑面而来;再比如赛马的时候后面大屏幕上播放的水墨动画,虽然没有赛马的真实场面,却将紧张的气氛值拉到最大,让人放佛置身马场亲临比赛。小细节上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不浪费,舞会上交流八卦贵族们的一举一动、麦地里和农家女眼神拉扯的斯基瓦、歌剧院里的象征着安娜心情天旋地转的座椅……甚至是开场男女主在二楼的一点点小戏份,每个角色每分每秒都在讲述着属于人物自己的故事。
我很喜欢俄国做的这版音乐剧版本,精炼了安娜这一条线的情感故事,又兼顾了列文的改革理想。看过书后,会发现虽然它的名字叫《安娜·卡列尼娜》,但其实列文的戏份可能有一半,甚至以上。有种说法是说托尔斯泰在每本书里都会写一个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可能他想写的是一个希望自己成为的人物,列文就是这样一个人。剧中的列文虽然戏份不多,但人物性格特征明显,对吉蒂单纯的爱恋、对农业改革的执着、亲自参与劳动的热情……列文这个角色演好了,是个鲜活生动的角色,一点都不会输给男女主。
回到安娜身上。尽管安娜也是一个贵族,但她注定是个悲剧。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身为贵族,衣食无忧,但是没有理想的空间,没有选择的自由。18岁的她被指定嫁给卡列宁,没有感受过爱情的她在碰到沃伦斯基这样一个年轻热情的男子后旋即陷入炽热的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娜是突破时代性的。尽管其他贵族被压抑地疯狂偷情也不敢打破世俗观念和规则。但安娜不同,她不想像其他贵族夫人一样去偷情,她心目中的爱情,是光明正大的,是可以向世人宣召的。她要去反抗这规则。音乐剧版的安娜,表现出了她的勇敢,她的热烈,就像一团火,永远在燃烧自己。剧里的卡列宁相对来讲比较看板,可能是因为篇幅的关系,卡列宁的人物塑造比较简单,以至于会给观众一种被抛弃人夫的可怜印象。但事实不是,书中的卡列宁冷淡、专制,看书的时候每当看到卡列宁的部分,我都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窒息和压迫。卡列宁绝对不爱安娜,他所生存的时代、他所接受的教育、他成长起来的环境,告诉他他只需要一个体面的妻子,一个看上去幸福的家庭。安娜嫁给他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安娜无处可逃,直到她遇到沃伦斯基。沃伦斯基作为安娜的情人,不仅有军官的帅气(书里对沃伦斯基的帅气描写,可能有点时代性,那样的沃伦斯基放现在应该观众会满脸问号哈哈哈哈哈哈),还有种腾腾向上的热气(大活人的意思)。剧中的沃伦斯基是的安娜的情感托举者,从舞会上的热情回应、车站的互诉衷肠、逃离卡列宁家之后的快乐生活,沃伦斯基始终托举着安娜永远洋溢的炽烈爱情。他们是真心相爱。
但沃伦斯基给不了安娜足够的安全感。或者说,安娜无法通过自身来建立安全感。她的贵族家庭是她哥哥的,以前的女性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生存能力,即便是吉蒂这样一个有思想的女孩子,也需要嫁人依靠丈夫而生活。从奥勃伦斯卡娅、卡列尼娜,到沃伦斯卡娅,可怜的小安娜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所有艺术作品中,这样的人物都是悲剧。在时代与自身的激烈冲突中,燃烧殆尽。剧里原创的一段歌剧还是蛮精彩的,曲调非常优美,女高音的花腔直击人心,听不懂但刚好搭配安娜凄美动人的哭戏,看官摄看现场我都会在这个地方落泪。借牧羊女殉情的故事,推动了安娜自我了断的剧情。妙啊,实在是妙!
自由与爱情,是文艺作品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我们讨论着爱情的困惑,讨论着自由的价值。当我们以为我们追求爱情就是在追求自由,却也被爱情捆住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所谓的解脱。是悲剧吗?也许是,也许也不是。正应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以上,围绕这俄国《安娜·卡列尼娜》音乐剧的一点想法。因为引进的关系,剧情、场景、人物……这些硬件都是固定的,直接呈现就好了。对中文版来说,译配、演员、表演……等一些软件部分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这些部分,也是影响了中文版效果的关键部分。
整体感受下来,译配是成功的。翻译需要“信达雅”,而音乐剧的译配更需要唱词适配音乐、节奏,还要不能拗口。有些剧看得人浑身难受,唱歌不像唱歌,说话不像说话,跟音乐节奏也不合拍。《安娜》的译配大气磅礴有意境,且前后呼应。无论是《暴风雪》中“我像一只小鸟”和《自由与爱情》中“飞向那广阔苍穹”,还是列文求婚失败的“走吧走吧回到我的家乡”和吉蒂被沃伦斯基放鸽子后的“走吧走吧离开这个地方”,还有《我的女王》中对于桥和孤岛的比喻,到后面“所有桥都毁掉”,情绪和逻辑上都是连贯的。
演员方面,看了两场,安娜和列文看了两个不同的卡,其他人沃伦斯基、卡列宁、吉蒂、列车长都是同一个卡司。会芳的安娜和丽东的安娜还是有蛮大的不同的,一个更年轻较弱一些,一个更勇敢倔强一些,但都唱演的不错。
沃伦斯基我只看贾凡版本的,因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沃伦斯基。要样貌有样貌,要情绪有情绪。就像我感受到的,书里的沃伦斯基是个热气腾腾的大活人,那舞台上的沃伦斯基就更加应该是了。演音乐剧的第5年,百余场的大剧场演出经验,肉眼可见的进步和自如。进步的阶梯,是努力和汗水。开演前读了不下三个翻译版本的原著,同时揣摩安娜、沃伦斯基、列文多个角色,与之共情。还有从零基础起步早晚加练轮滑到最后舞台上的丝滑呈现。结果就是在台上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唱词,都能细细品味,甚至经得起一帧一帧的赏鉴。《若你不在我身旁》时的热烈大胆的眼神(因为是脑内想象画面,所以越大胆越好),《我的女王》时高音的坚定和弱唱的温柔,《过错在我》时声音的嘶哑感和无力感,每一个气口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高低音的处理都贴合人物本身。他在台上,他不是贾凡,他就是沃伦斯基。每次谢幕时看着安娜都还要哭的“沃伦斯基”,如果不是真的爱安娜,爱这部剧,爱这个角色,是做不到的。
两个列文差别比较大,李列文单纯执着感强一些,会让人相信他真的很热爱农村和割草,杨列文好像想法多一些,让人感觉更像是去乡村赚钱的公子。米吉蒂甜美漂亮,声线高亮,但稍显直白。卡列宁的戏有点多余了。原著里的卡列宁为什么不决斗?因为他是个懦弱的人,还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他不爱安娜。如果演员还认为卡列宁是爱安娜的,那方向就错了。演戏是为了把角色演好,而不是为了把自己演好。这里我就想起这次去看《雷雨》的时候,大厅里陈列的老演员们手写的关于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不要说字写得多漂亮是现在的演员没法比的,就那份认真和思考,更是现在那些“绝望的文盲”们做不到的。别的要求也没有,演戏前至少把原著看了吧。
中文版整体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距离精品还是有一些距离,比如群舞拉垮,一点也不齐,还有气无力,割草舞本应彰显力量与美,但整个效果就是呵呵……精品之所以为精品,就是各个细节都应该是完美的。这一点,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
战争与和平,人类始终还是没有搞清楚,是为了和平发动战争,还是因为有战争才追求和平?就像《安娜》,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部剧,到底是应该增加成本变得更优秀却高处不胜寒,还是降低标准迎合市场观众的预期……还是希望她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