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谈胡适的《藏晖室日记》》陈再明23.3.11 梁实秋看胡适 胡适有写日记的习惯,早年有一部《留学日记》,后来改名为《藏晖室曰记》。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读书札记,以及他的评论;小部分是他的私人生活,以及友明交游的记载。 胡适写日记,是用毛笔写的。他写得相当工整,他从不写行草,总是一笔一捺的规规矩矩。日记里,除了私人记事之外,他还每天剪贴报纸,兼具时亊资料的彙集。这是他的日记一大特色,可说是空前的。尤其写酬酢宴席时,会把痤客一一列举,偶尔也有我们的名字在内,得附骥尾,深感荣幸,亦可以不朽矣!他曾对我说:″我生平不治资产,这一部日记将是我留给我的儿子们唯一的遗赠,当然是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发表。″ 胡适在学术方面有佷大部分精力,用在《水经注》的研究上。在北平时他曾经打开他的书橱,向我展示其中用硬纸夾夾着的稿子,凡数十夾,都是《水经注》研究。我对《水经注》沒有兴趣,更无研究,就曾经问他:″这样的研究《水经注》,是否值得?″他回答说:″我是提示一个治学的方法,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为之辨诬,作伪者为之揭露。这也是佛书上常用的一句话:'功不唐捐'。″ 胡适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台北郊外的南港,就是中研院的所在地。1960年12月,有一首新诗,发表在《中央日报》副刊上,题目是《南港,有怀胡适之先生》,署名康华(梁实秋的笔名)。 1 你静悄悄地躲在南港, 不知道这几天是何模样? 莫非还在东找西翻, 为了那个一百二十岁的和尚? 2 听说你最近有个去处, 又在埋头搞那《水经注》。 为何不踏上新的征途, 尽走偏僻的老路? 3 自然这一切却也难怪, 这是你的兴趣所在。 何况一字一句校勘出来, 其乐有甚于掘得一堆金块。 胡适知道″康华″就是梁实秋的笔名后,他将《尝试集外诗》里的一首《中国科学社社歌》,寄给梁实秋,说:″其中第三节的意思,颇像大作的第三节。″ 1 我们不祟拜自然, 他是个刁钻古怪, 我们要搥他,煮他, 要使他听我们指派。 2 我们叫电气推车, 我们叫以太送信, 把自然的秘密揭开, 好叫他来眼侍我们人。 3 我们唱天行有常, 我们唱致知穷理。 不怕他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