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中建筑装饰与色彩相关内容
第一卷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一)原始社会 【意图】:土结构防潮和木结构防火 【做法】: 涂泥:仰韶文化半穴居遗址穴底、穴墙涂细泥;半坡穴居遗址堇涂;室内木材涂泥; 烧土:仰韶文化半穴居遗址穴底的青灰色、白灰色或赭红色的低度陶制面层; 烧土残渣、芦苇等垫层:半坡遗址以芦苇作防潮层,上覆草筋泥面层并火炙为硬质烧土地面; 白灰(石灰)面:仰韶文化晚期河南安阳鲍家堂村黄土层上覆黑色植物灰烬,上覆白色石灰面面层; 木质层:龙山文化时期安阳后岗整体木材平铺; 【技术】:石灰石烧制和白灰浆粉刷 【装饰】:受制陶工艺影响,室内外墙面抹涂白灰面,eg山西襄汾陶寺遗址H330出土以圆圈、直线、折线等组合图案装饰的白灰墙皮。
(二)夏、商时期 基于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品(漆器、陶器、铜器等)的兴盛,推测其纹饰和色彩对建筑艺术产生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壁画装饰:墓葬中的“花土”实例(河南安阳大司空寸商墓SM301墓室填土、小屯村北地F10、F11建筑遗址出土彩绘壁画残片); 木构件红、黑涂彩:漆器中常见黑底红图、红底黑图、不同明度的红色(朱红底、深红图)
(三)周代 【意图】:防水性能的提高、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做法】: 屋面交合处用瓦,如屋脊、天沟等,后在檐口处布瓦:西周早期陕西岐山县凤雏村

陶瓦满铺屋面:大约起源于西周中期:陕西扶风县召陈遗址; 木构件转角或中部套之“金釭”:陕西凤翔县秦都雍城姚家岗; 墙体的多种做法:素夯土墙,常用于院墙等外垣;埋置木骨或木柱的夯土墙,用以外墙或内墙;草泥墙,用于室内隔墙,多不作称重结构; 内外墙体粉刷:白灰面 地面涂彩:“丹墀”、“地谓之黝,墙谓之垩。” 木构髹漆或珠玉装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丹楹”、“朱阙”、“朱榱”、“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之楹槛,珠玉饰之。” 【技术】:制瓦(板瓦、筒瓦、陶斗——河北平山县中山国都灵寿城遗址)、制砖(土坯砖、陶砖——铺地或包砌墙体,墙壁尚未见陶砖砌筑者、空心砖)、金属制。

(四)秦代 【做法】: 陶砖有空心砖、方砖、条砖、异形砖等,方形或矩形陶砖多以铺地,空心砖砌踏跺,间有跳转砌在土壁之外者,不施灰浆,上下不错缝; 石质构建非常少,仅见于房屋柱础、散水、桥墩等构件; 多种墙体做法:夯土墙,最常见做法,特别是地下建筑;夯土土坯墙, 下为夯土,上为土坯砖墙;土坯墙;夹竹抹泥墙;砖石墙; 墙体一般均在夯土墙面上抹草泥,再涂以白灰:先以粗麦秸拌泥作基层,再用麦糠和细泥作面层,最后刷白粉。 地面采用“规地”(即涂彩)之法,所见方法多样:一是夯土台基之上铺砂土,再上覆粗草拌泥,上再抹碎草末拌泥,最后仔细夯打、找平、细磨;二是夯土层上铺红烧土残渣防潮,上抹厚滑秸泥,再抹细滑秸泥,最后以朱红色胶质涂地压光;三是夯土台基上垫黄土,再依次抹粗草泥、细草泥、细沙泥,最后涂朱;

屋满铺陶瓦。 建筑壁画中使用黑、黄、赭、朱、青、绿等多种颜色,以合色占比最大,黄、赭次之。 【材质】: 建筑材质:夯土、陶、砖、石、金属 壁画材质:钛铁矿、赤铁矿、朱砂、石青、石绿等
(五)汉代 【做法】: 小砖多用于砖券墓,此时可与空心砖混合使用,也可用于铺地和砌墙壁; 方砖或矩形砖多用于铺地;

除宫殿、祠庙、官寺建筑满铺陶瓦外,一般居住建筑亦广泛使用;𡧗瓦时先铺设木板或席,再涂抹草拌泥一作苫背,再铺瓦; 地面涂色髹漆:“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丹以亲密臣得待视疾,侯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注:以青规地曰青蒲)”、“故顾一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注:以丹淹泥涂殿上也)”; 建筑台基用“文石”或“台石”; 墙壁多用白色或淡青色刷饰,或用锦绣遮挂,再以金釭、珠玉装饰; 楹柱多涂以朱、紫,柱下以白石为础; “虹梁”弧形屋架,表面施以雕刻或绘以云气、华文等图案,“璇题”、“玉题”椽头; 藻井绘以莲、荷、菱、藻等水生植物以厌火; 版门最为常见,上施铜铺首,未见门钉,表面可能未饰油漆;有直棂、卧棂、斜方格、琐文等多种窗,琐文涂青者为天子之制; 【材质】:小砖、方砖、空心砖、陶瓦(板瓦和筒瓦)、金属构件(铜龙、凤、马等装饰)、文石、白石
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
(一)《营造法式》评介 【皇家建筑工程管理机构】: 汉代:设将作少府,掌修宗庙、路寝、宫室、陵园等皇家土木工程。 唐代:设将作监,下设四署,左校管理梓匠,右校管理土木,中校管理舟车,甄官管理石工和陶工。 宋代:将作监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将作监下设十个部门,修内司、东西八作司、竹木务、事材务、麦(麦员)厂、窑务、丹粉所、作坊物料库、退材场、帘泊场。东西八作司又领以下八作:泥作、赤白作、桐油作、石作、瓦作、竹作、砖作、井作。——疑问:丹粉所和赤白作有啥区别? 《宋会要辑稿》中与土木工程有关者共二十一作:大木作、锯匠作、小木作、皮作、大炉作、小炉作、麻作、石作、砖作、泥作、井作、赤白作、桶作、瓦作、竹作、猛火油作、钉铰作、火药作、金火作、青窑作、窑子作等。
(二)彩画作制度及建筑色彩 《营造法式》卷十四、卷三十三、卷三十四的记载,明确宋代彩画的类型、每种类型彩画在建筑的各部分所使用的不同题材。每种类型彩画的用色规律,彩画的施工程序,彩画颜料的配制方法与使用经验,以及每种彩画所设想的艺术效果。 【五彩遍装】:——义县奉国寺大殿梁枋彩画、辽庆陵地宫、白沙宋墓 1 建筑构件与装饰形制: 柱:柱头、柱脚、柱櫍、柱身各部分的装饰形制 额(阑额、檐额、由额等):额端、额身部分的装饰形制 梁栿彩画 斗栱彩画 椽子彩画:椽头面子、椽身部分的装饰形制 飞子彩画:飞子头、飞子身部分的装饰形制 连檐彩画 普拍枋彩画 方桁(枋子和槫)彩画: 平綦彩画 栱眼壁彩画 2 着色法则: 间装之法、叠晕(对晕)之法 【碾玉装】: 1 建筑构件与装饰形制:同“五彩遍装” 2 着色法则:除间装、叠晕之法外,还有“映粉碾玉”(可简单理解为单色渐变)的做法 【叠晕棱间装】: 1 建筑构建与装饰形制:基本不画华文的一种彩画,主要用于斗栱类构件。柱子、椽、飞等处彩画不用叠晕。 【解绿装饰】:——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 梁、额、斗栱等构件施以土朱为主的暖色调,构件边缘以青绿叠晕为缘道的一种装饰作法。 1 建筑构件与装饰形制:柱、椽子、槫、栱眼壁彩画。 【丹粉刷饰和土黄刷饰】: 用暖调色彩涂饰建筑构件表面,各部分颜色皆为平涂,用白粉火墨线勾边(即缘道),不再作叠晕。 1 建筑构件与装饰形制: 梁额彩画:七朱八白彩画; 柱、斗栱、替木、叉手、拖角、驼峰、大连檐、栱眼壁等彩画 门窗、平闇、版壁等彩画; 【杂间装】:
(三)宋代建筑非木构部分之色彩 《法式》瓦作、窑作制度中透露了当时屋面用瓦的色彩。彩画作功限中透露了装修色彩,在泥作制详细记载了施用颜色的墙壁之作法。 (1)屋面瓦色 琉璃瓦:以绿色为主 青棍瓦:黑灰色,表面油光 灰白瓦:浅灰色 (2)门窗及装修色彩 1)版壁 ①刷土朱间黄丹或土黄,护缝牙子抹绿。 ②刷合朱牙头护缝解染青华。 ③通刷素绿,牙头护缝解染青华。 2)平闇 ①刷土朱间黄丹或土黄,难子解染青绿。 ②刷素绿难子解染青绿。 ③刷合朱难子解染青绿。 3)门: ①软门: a 刷合朱,牙头护缝解染青绿。 b 通刷素绿抹绿牙头,护缝解染青华。 c 刷合朱,朱红牙头,护缝解染青绿。 ②格子门: a 刷合朱格子。 b 刷合朱,抹合绿方格眼或合绿毬纹。 c 刷合朱画松纹,难子壶门解压青绿。 d 抹合绿,于障水版之上描染戏兽、云子。 e 刷合朱,朱红难子、壶门,牙子解染青绿。 f 刷土朱间黄丹。 ③乌头绰楔门: a 刷合朱,难子、牙头、护缝压染青绿,棂子抹绿 b 刷土朱间黄丹,牙头、护缝解染青绿。 版门:《法式》未记载,推测为通刷土朱或合朱,而不用绿。 4)窗 ①抹合绿,难子刷黄丹、立颊、串、地栿刷土朱。 ②通刷合朱。 ③刷土朱间黄丹。 5)槛面鉤阑 ①通刷合朱,万字、鉤片、难子解染青绿。 ②抹合绿,万字、鉤片、难子解染青绿。 ③通刷合朱,障水版描染戏兽、云子。 ④抹合绿,障水版描染戏兽、云子。 (3)墙面色彩 《法式》泥作制度记载了四种面层色灰:红灰、青灰、黄灰、破灰。
(四)瓦作和砖作 【用砖制度和规格】: 1 铺地:室内外皆用方砖铺砌,室内地面有 2‰的坡度,室外阶基部分自内向外下垂,坡度为2%~3%。阶头可用压阑砖代替压阑石。 2 墙下隔减:施之于建筑下半部的砖墙,其比土墙更具防潮性,故称“隔减(碱)”,由于隔减墙上要承土墙,故厚度很大,随阶基向上收分。

(五)建筑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1 通过《法式》用材等地的制定,使建筑等级差序鲜明,伦理思想体系在宋代建筑中被进一步强化。 2 在以文治国的背景下,建筑也参与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时代浪潮中,学校、书院类建筑产生,并通过具有伦理寓意的装饰题材以传达教化思想。 3 市井文化的新兴、士人文化的崛起与伦理文化的挣脱。 4 “与天地合徳”思想在园林、住宅、寺观等建筑中体现。 5 手工业繁荣,技术娴熟,建筑风格日趋华丽。 6 建筑色彩和彩画对建筑风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企图达到“轮奂鲜丽,如组绣华锦之纹尔”的装饰效果。
(六)砖石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 琉璃砖瓦的烧制技术也有较大提高,北宋开封祐国寺塔通身用琉璃面砖及瓦顶,在大型木构建筑中使用琉璃作屋面或剪边,山西的一处不大的寺院已是“橡铺玳瑁,瓦甃琉璃了”了,仅山西一省现存宋金琉璃的建筑已有14处。这足以说明琉璃使用之普遍,同时从一些实物也可看出琉璃烧制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