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画语录·尊受章第四》与创作,以及艺术评论的对提高实践能力没卵用
1.“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
感受与认识,一定是先有感受而后有认识。当事物不出现,人的想与念又依附于何呢?我们的身体接收到事物生出的相,在身体内部反弹,贯穿之后,然后被意识到,然后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理解。前半段包括的事物,身体的状态,后半段包括了我们的思维,从前所学,所经历之记忆。
可知,每一个身体感觉存在差异,同一个身体有时比较敏感,有时比较迟钝,或者说感知永远处于某种特定的初始状态中,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状态都会产生影响。在这个层面上,“受”相对比较靠近当下一刻的体验。#海德格尔#在场性。
认识来源于记忆,和理解。记忆: 价值判断会在长期的强化中变得近似感受,记忆如此起作用。英语有语感,打球有球感,乒乓球球感是一颗特定重量,材质的球,从自己一方拍子去向另一方诸侯面线内的感受。这里的价值判断是以乒乓球比赛得分要求。理解:在脑中的思考活动,这种活动少不了调用记忆,内部的感觉(复现曾经的图像,声音),同时还要与当下做对比。这个过程出现时,人就“不在场”了。 记忆和理解可以让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事物之上出现层层包裹。
#经验主义哲学,#洛克,#休谟,#康德,#现象学, #符号学在这里汇聚,吵得不可开交,已经上千年的唯名论/唯实论的争论仍然在发展中。艺术实践中,我们常说天真之眼看事物,这可能吗?这不可能吗?真实体验告诉我,相对的天真是可能的。中性的描述事物,不带入自己的观点,诉求,也是可以做到的,至少我们可以少先入为主。曾经一位教色彩的老师Peter Rösel让我们描述自己看到画面的感觉而去除interpretation,回想起来还真是很有益处的训练。这不就是眼瞎耳聋的救药吗?
但在当代艺术中,更强调我们如何识,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没有天真之眼,感觉受到认识的控制,而认识常常是一种权力关系的长期规训。研究符号如何控制人,就会走向对权力的研究。到底谁(什么)制定规则,谁说了算,谁训练了我们的感受。为什么从重金属变成激流金属再变成极端金属,形式的变化背后背后是不是有一条线索是听众感受的阀值越来越高,以及乐队们的内卷史。
然而一个艺术家依然需要以感受为基础,很难找到一种创作不包括身体感知的线索,(题外话,超现实主义在那个年代还真是够革命的,他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实,即结合幻觉,梦境,下意识的世界表现人对世界的体验,甚至幻觉的世界更真实。谁没有过白日梦?)这里#通灵者的来信#兰波,#Isa genzken的雕塑《Empfänger》。
2. “古今至明之士,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哲学能启发艺术,艺术也常启发哲学。达芬奇还在挑灯夜战尸体,而绘画中人物身体有一种叫动态的线的东西,不学真看不到。
3. “一画含万物於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ing。。。
4. “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
5. “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
6. “强而用之,无间於外,无息於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关于艺评
评论是价值判断,是食客评食物。食客的话对这道菜如何能实现,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对艺术的评论者不面对材料。 面对材料的人使用身体,写评论的人用脑子。不要以为一个人会看就会做(舌头得好用),当然连看都不会,就更别谈做了。 评论是后设性的思考,而能提高艺术家创作水平的东西一定是前设性的。 但艺术创作者自己要做价值判断吗?Robert Irwin老师说不要:当他回忆教Chris Burden/Ed Ruscha时,是“Let it ut whatever it is.” 没有同样的身体,不要做同样的作品。做自己身体所属的作品,而不是给自己套一个价值观(目标)。材料与身体是真实的,身体也是我们的材料之一,而价值观是虚幻的,从一个意识形态到另一个意识形态,符号和意义总在流变。 我们的材料不能无所不能,比如陶瓷做超过多厚就是会炸窑,我的身体也不能上天。这里也许我们要注意潜在和实在的关系。既存实在是潜在可能性中的一个, 就像质数(一种材料的可能)有无限个,但质数里搞不出偶数(不现实的价值要求)。
在2023年,世界处处都是问题,艺术家很难再像在20世纪一样,做一个东西,对世界完全不负责。我们需要价值判断,也许艺术家在材料的可能性中,可以找到比较不坏的那一种。
这里最让人困扰的点是,艺术是否因此沦为工具,被政治化,功能化了。也就是说艺术本身不再因自身的魅力而被做,而是成为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艺术在这里是否会陷入异化的困境?
有没有一种作品,我在做的时候,没有什么功利心,很乐于其中。但是又有特定的目标?我们以小孩子玩积木举例,小孩玩积木是非功利的,没有外在的奖励,玩积木本身就是奖励。但小孩会在玩的时候出现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因为积木终究成为了某种形状。 因此也不要轻信三流画家谈自己对创作的理解。一个人做不到,却在话语中显得知道怎么做到。。。那你为什么自己不做? 相反我们可以多读读杰出实践者自己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