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宋相寇准与宋辽“澶渊之盟″》陈再明23.3.17
什么是″澶渊之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北宋和辽国之间所签订的和平条约。有了″澶渊之盟″,北宋才有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和辽国的和平往来。宋辽之间的边境,几乎見不到枕戈待旦的戊边将士,取而代之的是络绎不绝的使者商队。 寇准何许人也?读过《宋史》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寇准是宋真宗时代的政治家,是继第一代宰相赵普之后的名相。 寇准,字平仲,出身于陕西的名门望族之家。在家族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自幼便表现出过人的聰明智慧。七岁时,便即兴创作出《咏华山》一诗: 只有天在上, 更无上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潇洒开阔的诗境,不拘一格的眼光,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机敏和思维水平。而在其步入仕途之后,他更是胸怀天下,一心为公。寇准在十九岁的吋候中了进士,是一个少年成名的宋朝初期的政治家。 宋朝建国以后,持续几年的宋辽对立愈演愈烈。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笫四年(979年),就第一次挥师北伐辽国,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却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败而归。使得原本相互对立的宋辽关系,变得更加剑拔弩张。辽军不断加大南侵的规模,宋军也在筹划着新一轮的北伐战争。宋太宗的再度北伐,兵分三路进攻辽军。由于东路失利,中、西两路也只好鸣金收兵。从此以后,宋再也设有力量全面北伐了。在这两次大战之中,辽最能打战的将领,就是两个″耶律″,一为耶律斜轸,另一为耶律休哥。宋军的两次北伐,都被他们联手所粉碎。当辽转入攻势,宋转入守势的时候,公元1O04年辽军南下,一路长驱直入,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试图把宋朝黄河以北的土地,掳掠而去。 这时候,宋太宗已经死去几年了,继位的是他第三个儿子真宗赵恒。真宗皇帝听说辽军大举南下,召集大臣进行商议。有一位大臣名叫王钦若,他提出了一个主意,说辽军势大,汴京(开封)无险可守,建议陛下暂且移驾建康(南京),来躲避辽军的锋芒。也有人建议移驾成都。他们的建议都受到当时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和批驳。 寇准面对大敌当前,人心惶惶的局面,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此时畏惧強敌,必将导致人心尽失,迎接大宋的很可能便是亡国的命运。他对真宗皇帝说:″谁为皇上出这个主意,可立斩。现在辽军南下已是強弩之末,如果臣等不效忠,如果不竭力劝皇上北上抵御辽军,而弃开封南迁,人心一定崩溃。如果这样的话,我等有何面目,在地下去見太祖太宗?″在寇准及其他几位文武大臣的主战派的竭力主张之下,真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 皇帝来到澶州的南城以后,辽军在萧太后的带领下,十万辽兵由萧挞凛指挥,驻札在澶州的北城。辽军最会打战的两个″耶律″已经死亡,萧挞凛曾经是耶律斜轸的部属,俘虏″杨家将″杨业的就是萧挞凛这支部队。可惜这位辽军统军使,在尚未开战之前便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死亡。萧挞凛一死,辽军军心就发生一种动荡了。这样一来,萧太后眼看在战场上占不到什么便宜了,于是派人给宋朝皇帝传递一个议和的信息。这是寇淮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宋辽二军真的打起来,宋军不一定能取得胜利的结果。 这次辽军大军南下,只有两个目的:一为土地,想夺回瀛州、莫州、雄州、霸州等四州。二为财物,多多益善。寇准派曹利用去和辽方谈判,土地是绝对不可让。财物上,皇帝答应一百万,寇准让曹利用去谈三十万。没想到萧太后一下子就接受了,就在澶州城下,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的盟约。约定宋方每年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给辽方作为″军旅之费″。立誓:″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 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方志远教授作了总结,说:″应该说'澶渊之盟 '的订立,双方都是满意的。辽虽然没有夺回瀛、漠二州,但是瀛、漠二州的失去,那已经是遥远的事情了。而燕云十四州,却通过这次盟约得到北宋的承认,这就是政治上的胜利。另外,以后不费一兵一卒,也不用流血牺牲,每年从宋那里能够得到,三十万匹两的绢和银,又何乐而不为?宋朝这一边,虽然燕云十四州夺不回来,但是通过这次谈判,让辽兵退兵,瀛、莫二州以及瓦桥(雄州)、益津(霸州)二关,仍然是大宋的领土,这也是政治上的胜利。至于燕云十四州,那更是遥远的事情,而且不是本朝的事情。至于说三十万匹两,如果辽军年年来骚扰、月月来骚扰,如果打仗每一年哪里只花三十万匹两?也许是十倍、也许是几十倍,还要死人。所以宋也觉得是自己的胜利。″ “澶渊之盟″,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半世纪的残酷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时代的智慧″。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和周边民族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通过双方的妥协,通过双分的谅解来求得和平、共同发展,创立了一种模式。这个″时代的智慧″来自于一位政治家,如果沒有寇准也就没有″澶渊之盟″的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