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职场中的情绪和无力感
事情的起因是进入某大型央企工作工作大半年来,经历了开始对光鲜的行业的憧憬,能力的自信,工作的全力以赴,被利用,看清领导同事的能力上限,体制内的缺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产生较大落差,但是又不想被改变,到慢慢接受落差,摸索适合自己的职场路径和心态。
但是最近一比我年长几岁的同事还是妄想从思想、职业路径上控制或压制我,让我非常不舒服。又重新梳理了下职场中的情绪等,借此分享,希望抛砖引玉。

1、作为躺不平、卷不动的打工人,做好自己的职场预期管理。
如果认为边际效益较高,可以卷。然而时代红利已褪去,卷的收益并不高,往往是弄的自己非常心累,也耽误了宝贵的成长时间。
于我而言,某些同事口中所谓的卷是在一些非常虚、价值非常低的事情低效卷,而这些不是我的成长目标,我选择不想被逐渐同化地“面目全非”,不想浪费自己曾经多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认知和能力。我看清了体制内对个人价值的打压非常强,即使升级为领导,个人可发挥的有限,薪资成长有限,能力是在退步,离开了体制的保护,很多思想都是与外面蓬勃发展的时代脱节的。

我需要建立起即使到社会上也不会被淘汰的底气和决心,老了可以说不后悔,将来也不会成为自己和孩子看不上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也是积极向上成长的,愉悦的。当然会有很多困难和失败,但是提前克服困难的过程总比一直坐等被温水煮青蛙强。我也相信,这个社会还是能给有能力的人分得一碗饭的。
2、提前接受职场中的各种情绪,倦怠感、无力感谁也逃不过去,尽量不让情绪蔓延到生活和人生的其他方面。
职场中的各种情绪往往并不是来自于事,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人的期待。要知道,好领导和好同事是稀缺物种。提前了解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坑,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坑时不会那么容易被影响。
业务和体制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直面“地球离了你照样转”的现实,接受现实的骨感。我们从小接受的成功教育,和现代环境是相悖的。认识到个人的平庸和可替代性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经历的,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在职场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路。
比如自己的人生寻找8h之外的兴趣爱好,做一个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多晃几个半瓶也挺好的,多几个支点不容易被打垮。将职场中无法达成的期待,逐渐在个人学习和成长中达成。比如我开始练瑜伽,游泳,普拉提,羽毛球,学习实践心理学和写作,这些都对自己大有裨益。内心和身体的充实让我不再因为职场的摇摆而心态波动过大。

3、把职场当成公司花钱买你的时间和技术,做人类田野调查,修炼自己的心态和专业,积累可迁移能力的过程。
职场帮助更深入地了解许多光鲜背后的实质,慢慢看清形形色色的人,也是做人类田野调查的过程。
把职场当成公司花钱买你的时间和技术的场合,用专业的态度跟人打交道,心理负担更轻一些。
同时,在工作、与外界碰撞的过程,才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积累把事情做好的底层能力,如技术积累、时间管理,沟通交流,文档能力,处理事情的逻辑和话术等,精力管理,身体健康,预期管理等,这些是任何职业都可迁移的,而这些更可能影响长期的人生。
4、遇到自己不舒服的事,别过度责任感,客观判断,别处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从小受的教育使我们不敢跟别人对立,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坚持下去,会内耗值拉满。其实很多事情是对方没有处理好边界问题,影响到了我们的边界。
一方面自己强化边界,确认自己。另一方面,跟水平较高的人交流,更加确认自己的路线是对的。相信自己的感觉,不怀疑自己。
杨绛女士说,永远不要向任何人,解释你自己。真的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没必要不停地向人说其实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人们只会愿意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甚至有时候,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这些误解背后挺好的。

5、最后,分享心理学中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先生的一个观点:“人应专业地活着”,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专业地活着。
人际交往中,避免融合是一种防御,分裂也是一种防御,二者都会引起焦虑和不舒服。所谓“保持人际关系的恰当的距离”中的“恰当”很难界定,恰当的关系是既能愉悦自己,又能愉悦别人,这就是专业地活着,也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目标。人际关系中的融合会让人不愉快,因为每个人,在融合的关系中,会觉得自己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由;分裂也是这样,人需要享受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中,禁欲的防御机制的定义,是“回避人际关系以回避愉快”。这说明在心理学研究中,人际关系最重要,和谁在一起吃,比吃什么重要。当跟别人的关系没有或太少的时候,都会让人觉得不愉快。
在职场中,可以弱化人际关系带来的不舒服的期待。我们的人际关系需求无法在职场中实现。将视野放到整个社会中,还是有很多能说的上的话的人。把周围的环境和真实的社会分开来看。
希望我们都能“专业地活着”,能愉悦自己,又能愉悦别人,当然这里的别人是重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