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書評

此书叙事结构颇有意趣,初读之下,可断出奇数篇章为第二人称叙事,而偶数篇章为第一人称叙述。如此双线并行,作者刻意打散故事情节,使读者不至于陷溺其中。然而这两条线索,却在31章和32章交错换行,此后奇数章节叙事本体为“我”,而偶数章节主体变成了“你”。但也有例外,便是第72章和76章主人公都是“他”。无论你我他,皆是作者的分身,一以贯之的是自我的人生困境。
第一人称“我”作为亲历者,所描述的具备很强的现实性。将这条线索提及的地点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便可以勾勒出作者旅行的大致路线:四川——广西——贵州——武陵山区——重庆——神农架、武当山——湖南——武夷山——浙江——北京。作者踏足了大部分南方省份,又回到了旅程的起点:北京的公寓。在这场真真切切的旅行之中,历史遗迹引发“我”的思考与追问,但在遇着世外高人时又免不了犹疑;“我”厌倦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却在名山古刹间,分外怀恋红尘的温馨。人生或许便是如此,人性亦复如是。
第二人称的“你”,是我的影子,所叙述的自然带有虚幻性。为了缓解旅途中的寂寞,你又派生出“她”,于是有了谈话的对象。“你”自从在乌伊镇邂逅“她”,便春心荡漾,一路撩拨,遂将道听途说、民间传说、狐仙鬼怪、家族秘闻、野史小说、童年往事、梦境呓语倾盆而出,如此引诱“她”去往灵山。“你”绝非一个书呆子,而是个灵动机敏之人,善于揣度女人的心思,与“她”棋逢对手,才得琴瑟和鸣。然而男人终究是男人,女人终究是女人,寂寞虽相通,但不同。诚如女主所言:男人都一样好色,女人也一样下贱。两条直线在交叉之后,必定会渐行渐远。而这交叉点便在第32章,行至50章“她”与“你”诀别,此后“你”便有些步伐凌乱、茫然并沉沦,执于灵山而终不可及,只是无边游荡……
“你”与“我”两条线在70章后缠绕在一起,这就需要“他”来拉开距离。如果说第一人称是近距离自我剖析,第二人称是旁观者的自省,那么第三人称就是跳脱出来,置身事外。第72章作者自我结构,批评这部小说,就好比京剧里丑角打破次元壁,与观众对话一样。第76章更像一则寓言,“他”向老者问道,如同屈原和渔父问答,终究是鸡同鸭讲。灵山与乌伊镇当然是象征意义的存在,那么作者找到了吗?只能说他过了那条河。
——202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