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
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天来问我,老师我好像不喜欢看书,这样正常么?
我没有给出答案,这位学生的爸爸酷爱阅读,很早客厅变书房的风潮还没流行起来的时候,他们家就已经是了,十几年没有买电视,冰箱也用那种旧的你都无法想象的。
他爸爸是深圳最大的连锁酒吧的老板,不工作的时候就是看书,看BBC的纪录片,阅读量之多之深,他的妈妈本来十几岁就出来去他爸爸酒吧工作认识的,也被他爸爸要求长期大量的阅读。
最近也在重读大学英语3的时候遇到这个议题,我先聊一聊
首先,我想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阅读,觉得不爱读书的人就是不对的,不好的,用这个去瞧不起别人。读书就像一个私人的兴趣,如果别人没有很大的兴趣,不应该去强迫他去做。每个人获得智慧的方式是多元的,昨天晚上正好听书,又听到了牧羊少年和英国人的对话。还有Eilot的Middle march讲到的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读书多的人就值得炫耀,比别人高贵。读不读书都值得尊重,但是也应该有更多的读书博主来介绍一些书中有用的,深刻的,有趣的观点,让更多的人对阅读有兴趣。
其次,我最近在一个姓吕的抖音财经博主那里听到,说纸质阅读的时代已经死去,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相比于听书,我更喜欢纸质(最近听书是陪孩子),相比于电子书,我更喜欢纸质书。安静的纸质阅读和写作会引发大量的想象和思辨过程,这个是最重要的。电子阅读其实会带来阅读的内容的改变。
再次,就是阅读的目的和选择的问题。这个在我看来是一个问题。有些人觉得现在的人生存压力过大,所以读书应该帮助个人增加自我价值,所以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理财,两性,育儿,考试辅导等图书销量在增长。另一种是阅读的武侠,言情等娱乐性质的网文其实也在蓬勃发展。比较被冷落的是文学经典,哲学,尤其是那些大部头的书。
- 我在网上找了一段文字:
在著名作家、小说《解密》《暗算》作者麦家看来,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面临“深阅读”危机。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喜欢读那种难懂的作品,需要一遍又一遍阅读的经典都追着去读。现在这种阅读风气已经没有了,国外也是这样。探索性的文学作品读者越来越少,跟着明星、潮流的书籍阅读被追捧。“我期待的方式是知识分子阅读引领大众阅读。但现在,大众阅读掩盖了知识分子阅读。”麦家认为,知识分子阅读是带着思考和争论在阅读,“这个过程不是在吸取营养,而是释放自己的思考。但现在我们的阅读大都是一种所谓的心灵鸡汤,是浅阅读、快速阅读、碎片阅读。不去啃骨头,只吸奶水”。
- “全世界面临‘深阅读’危机,或许是互联网科技导致的。”麦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互联网让信息过于爆炸,大家被淹没其中,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兴趣去深阅读。科技越发达,人们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方式就越多,那种啃骨头的精细深度阅读确实让人有点畏惧,往浅显易懂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解精英的,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个人的阅读清单遍地可撒。浅阅读的人肯定比深阅读的人多,当前者的声音过于喧嚣时,很容易将后者的声音掩盖。”
张颐武表示,社会压力大、耐心不够也是深阅读缺失的重要因素。“中国人还是很忙的,特别是中产阶级、年轻人压力很大,读那种要应对具体事务和考试的书都来不及,很难有时间和热情读经典著作。现在大家追赶新知识的热情并不低,但不少人认为读经典跟自己的生活离得比较远,需求弱化了。”另外,短视频文化的兴起也会挤占人们的阅读时间,“抖音等平台上有很多非常有趣的短视频,看完一个马上又给你推荐一个,这种流状的视觉感受会占用人们大量时间,影响阅读兴趣”
浅阅读,思想是打不开的
两位专家都认为,虽然经典名著看似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有大用。读经典不仅能提升鉴赏能力、思考能力和谈吐品位,更会提升人的思想厚度和宽度,整个人的气象和生命感受力都会因此而不同。
“因为经典著作是被千秋万代的人检验过的,具有社会公认的价值。你可能读一遍不够,要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才能读懂。这也就强迫阅读者带着思想去阅读。”麦家表示,有些经典原著的内在思想体系就像欧亚板块一样凝聚在一起,需要阅读者慢慢分析、拆解,这就需要一种思考能力。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缺少思考能力会怎样?麦家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一个人一旦缺乏思考能力,就会缺乏判断能力,很难建立自己独立的、高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成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容易被人利用。而民族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大家都不思考,这个民族、社会就会缺乏上进心。”
张颐武认为,现在有很多听书、快餐式读书方式会介绍一些经典著作梗概。但它们应该是引导大家去读原著,而不是听完就不读了。张颐武举例称,小说引入故事的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等,是听故事梗概无法替代的,哲学等思想类书籍更不能简化阅读。哲人的思维方式、阐释方式等会提升你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如果你能欣赏文学、诗歌的美,旅行时就不会仅停留在打卡层面。一个社会如果缺少人文、趣味和深度,是不理想的。”
这个对于我们普通人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吧。普罗大众光是生存就已经很难了。每个人的第一要义是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书的最大的作用应该还是让人先学会思考,然后再变得快乐和幸福,很多人的能力读完了那些大部头经典以后,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对现实的指引,那读了也是白读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阅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学会为自己选择读的内容,和怎么阅读应该具有个性化,而不是教育部给我一个阅读书目,让我必须读这个。阅读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是也不能保证人一定变得智慧和善良。不管是为了阅读本身的快乐,还是功利性阅读,我觉得都一样的重要。让读者自己选择,还有就是量的问题。每个人需要的量不一样。完全不喜欢的人,可以用听书,看视频等方式将引入,也未尝不可。
从整个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角度。我并不觉得阅读能够解决目前的棘手问题。而且伴随着物质的短期停滞发展,精神需求会上来的,这个是必然,所以我们也能看见阅读书的数量不断增长。我愿意做一个阅读博主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