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录
2022年10月14日傍晚,江西上饶15岁的学生胡鑫宇从学校失联,在2023年1月28日发现一具缢吊的尸体,通过DNA比对最终确定是胡鑫宇。当然最终留下的是胡鑫宇的录音笔,记录了胡鑫宇生前的几段录音。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大众更多的是关注胡鑫宇案的进展,但是鲜有人去关注胡鑫宇为何选择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2009年,我高中二年级,河南省出现了西峡一高学生跳楼的新闻,起因是由于当时西峡一高的成绩平均分低于临县70分,而在之前是要比临县高20分,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学习时间从早上的5点到晚上的11点。这不仅是学习的压力还有身心的疲惫,也出现了学生的猝死。河南省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治理,我记得很清楚,为了应对检查,我们的早上起床时间更改为6点半,7点到教室。起先的时间是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如果说不瞌睡那是假的,很多同学为了应对疲劳,站起来听讲,课间有20分钟的大课间,还有可能被学校拉出去跑步,锻炼身体,但是真的能锻炼身体么?学习已经在消耗他的脑力,休息不够,人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进行锻炼,我不知道会有什么的后果。因此当这个要求下发的时候,其实还是比较高兴的,能有一个相对长的时间休息了。
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挽回,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一些事情将继续发生下去。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一直以来其实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功利性,当然其实我看来那个时候并不能称之为教育,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科举,现在更倾向于找一个工作,毕竟现在工作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了,刷碗工都要求本科学历了。近年国家政策一直在推进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我想接下来国家要做的是让这些蓝领得到和白领同样的尊重,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让适合的人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学校的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学校要完成升学率指标,加强管理,有的会采用封闭式管理,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当年的富士康,一个社会人都可能崩溃,何况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学生。
作为老师,学校有一连串的考核,尤其是部分老师在教课方面不得其法,有些知识点无法讲授明白,对学生而言布置更多的作业,做更多的习题,加强训练,部分作业写到很晚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种问题尤其突出,我现在依稀记得上小学四五年的时候,教我的是同一个老师,我印象最深放学作业是将今天所学习的生字组词每个写10遍,抄写课后题的答案,每天一篇日记,要求字数,少了还不行,大部分学生更多的应付,我还得那会我妈会陪着我把作业写完,实在太晚了,早上叫我起来写,当时真实起早贪黑,因为当时六点半就去学校了,周末还让你去补课,我父母对这种教育方式不赞成,父母挂在嘴边经常的一句话是“这老师不瞎还怪狠”。当时我们是两个班级,虽然付出了比另一班更多的努力,但是我们的成绩并没有比另一个班级好,我总是对另一个班级充满了羡慕,人家在看电视,我在写作业。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机械的重复下,更多的作业是为了应付,收益可能不如认真写一遍的效果好,效率低下。我从内心上是不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在五年级下半学期,非典时期,我也有过一段时间没有写完作业,被留下来的经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是我小学的噩梦。和我一个班级的同学曾说了这么一个事情,他一年级都学习还挺好,班里排名前五,但是后来就是某个老师觉得他的字写的不好,本身老师教学方式也不对(这个我确实深有体会),最后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时候真的是在葬送祖国的花朵。
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老师一直采用一种方式去教学,很多时候从不认为是自己教学水平的原因,也不会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面对学生缺乏耐心,如果一个知识点学生出错,会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有时候甚至会谩骂,对学生也会造成伤害,其实有些时候已经超出了他们心里的承受范围。小学特别怕做错数学题,尤其是测试的时候,老师拿着教鞭,直接打手,尤其是冬天,老疼了,有时候还得忍受几句谩骂,但当时的农村这种教育方法很常见。
其实现在是学生课业负担,中不中,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清楚,学校开展了延时服务,但是部分也被老师占用了,本来留给学生写作业,课后辅导的服务,结果老师用来讲课,留给学生的作业只能回家写。作业比以前只多不少,有一些练习册是必须要做的,因为要应对上级的检查,可能对于部分学生知识点已经掌握了,但是还需要花费很多无用的时间在这上面,我想更多时候丧失的是对整个学习的兴趣。
家长,中国式家长很多把希望寄托给孩子,有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有的是把自己的梦寄托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在管理上比较粗暴,尤其是没有完成家长的既定目标,批评打骂,很多时候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这种环境也会导致学生自身的要求比较高,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是衡水中学的学生的演讲,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发泄,我也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积极乐观,我觉得那个是18岁应该有的样子。在高二的时候,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去新安县高中取经,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是当时的新安县可以完成洛阳市本科指标。之后教室多了好多的标语,每天班主任还带领大家读这个标语励志,时不时自我感动。当时还请了一个成功学大师赵一博(陈安之(现在是个骗子)的学生)去做演讲,演讲很煽情。不过也就一时仅此而已。我毕业那年好像超额完成了本科指标,但是有多少人是通过励志,我就不知道了。我们班当时有个女同学考了二本(我的位子经常被另一个男同学坐在那,辅导功课),我发现一个很大的改变是她的物理解题提升很大,尤其是物理的大题,当时在高考的时候,有个物理大题有三问,她也解出来了,当时成绩出来的时候班主任很惊诧,不由得感叹,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但是很多学校其实不允许,有的甚至牵手都不行,但有时候正确的引导,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升。这个我想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但是这个教育理念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接纳。
对学校和家庭而言,成绩成了衡量一个教育好坏的标准,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过年回家,我看到我姑的书桌上有一本李玫瑾写的《心理抚养》,去年的时候读过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可取的做法,学校要求写读书笔记,成为了一项任务,其实读懂其中的理念,远比写一个读书笔记有用的多。作为教师,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而这个应该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老师应该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在学校健康的成长。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期望孩子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成就,是需要付出的,并不是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万事大吉,有很多是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学业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中国尤其是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父母在外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还有一部分是让孩子很小就上寄宿学校,这样父母可以安心工作,作为小孩子,其实在学校受委屈或者出现什么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父母诉说,这个角色是老师和同学都无法承担的,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而且在12岁之前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去引导,他们本身的心智并未成熟,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做,需要父母教导。进入中学学习压力会陡然增加,尤其是进入高中之后,父母更需要的是和孩子多交流,帮孩子解压,走出困境,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未来的挑战,这也是在那个时期应有的朝气。其实孩子和父母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很多地方的家长把孩子送兴趣班可能是为了自己更好赚钱,但是在北京很多家长送孩子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需要学习的。
作为学校,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是期望学校把孩子教育好,而不是恶性竞争的牺牲品。作为班主任,在学校其实是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善于观察学生,需要和学生交流谈心,帮助学生解压,走出困境,引进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帮助学生去宣泄心中的情绪,让学生健康成长,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前段时间我和同学讨论情商的问题,什么是情商,情商是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人走出困境,不是每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投其所好,然而这个是我们教育中所缺乏的东西,很多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我想不只是老师和家长,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亦是如此。
然而我们在这方面是空白,很多家长在管理上是粗暴了,典型的大家长制度,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亦是如此,很少去关注学生内心想法。如果学生收到委屈,并不让把委屈宣泄出来,在他们眼里,这点委屈不算啥,很多时候把孩子,把学生当工具。受了委屈憋着,长时间的情绪无法释放,最后会怎样?我记得研究生那会儿,15年16年那会儿,出现了多起研究生跳楼的事情,有研究生导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受到的挫折太少,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而从不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会让学生情绪崩溃,抑郁,最终选择那条不归路。有一次看新闻,一个成年人哭了,其实对他而言,是在释放自己的情绪,释放之后,他自身心情会好很多。需要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学会说不,有些事情值不值得做。很多人把自己当成圣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宣泄情绪和自己和解,对于学生其实更多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去爱自己,先懂得爱自己,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李玫瑾在一起访谈中提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忘年交,但是有时候忘年交是很难的,如果没有,我想需要有一个朋友,能帮助你解决困惑的朋友,可能他的一句话会点醒你。
教育如果仅仅以成绩当做标准,已经违背了教育的根本,教育本身是培养人,人是目的而不是成绩,教育理念是第一位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寻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曾看到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做好“律师”,做“好律师”,最近在学法律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家长亦是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好“家长”和做“好家长”,而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也是家长学习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