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左同学的随笔
说起对文学的启蒙,还是要回溯到童年时代。记得那天跟爸爸去县城看完病,回程的途中,爸爸在县街道的新华书店给我买一本《散文卷》和一本《安徒生童话》。第一篇阅读的散文是冰心奶奶的《小橘灯》,而第一篇看完的童话是《海的女儿》。当时只是感动于文字的温暖和构思的惊艳,却不知故事背后的残酷。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看语文书,每次做语文考试题或参考书时最喜欢的就是阅读部分,总期待着它们给我讲一个新的故事。
初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在堂弟家发现一本《世界名著精缩》,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虽然如今已忘记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但当时那一篇篇故事带给我的震撼依然记忆犹新。
后来上了高中,可能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总觉得那些所谓的世界名著不过是些老古板,读起来拗口又晦涩。于是放弃了给自己定下的,通读世界名著的宏大目标,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当时风靡一时的青春文学上。而当时青春文学的代表作者,即是郭敬明和韩寒。记得在读郭敬明的小说时,喜欢装忧郁装深情,经常幻想自己为爱卑微到尘土里。而之后拜读韩寒的作品时,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总是不屑地看待一切,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虽然那时的自己单纯又愚蠢,但全身上下充满热血,对任何事都有着谜一样的自信,不论外界境况有多糟,总相信自己能够绝地反击。
高四复读那年,一直暗恋的女孩喜欢上了别的男生,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生命的无常——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掌控范围之内的。为了解开人生的疑惑,我开始把目标转移到了励志和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上。之后直到上大学的几年间,我阅读了几百兆的心理、灵性和宗教学方面的电子书。看电子书的原因一是因为实体书对当时的我稍贵,二是其中的许多书因为观点过于激进被禁止出版。当时的感觉是,每看完一本书就被洗脑一次,好像每个大师说的都很有道理。
直到后来慢慢成熟起来,又逐渐把阅读的重点放在小说故事上。但不管是阅读热血无比的《悟空传》,还是构思宏大的《三体》,都不及《百年孤独》对我的震撼和影响大。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站在上帝视角,描写了位于拉丁美洲的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
一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被复杂拗口的人名和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绕来绕去,几次想要弃读。坚持读到后面时渐入佳境,这时候人名和关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会发现这个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特质——孤独。
不管他们的姓名性别性格如何,每个人从始至终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表面上他们交流互动,实际上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都只做着自己关心的事情。
这不正是现实世界中我们的间接写照吗?
从小我们就在别人的期盼中长大——上学时要当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工作后要当一个正能量的人,于是我们压抑着自己,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员工、好儿子、好父亲。当然,这一切被那些对我们有所期盼的人美化成“责任”二字。所有人都只关心你的表面身份,很少有人愿意了解你的绝望和痛苦,了解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那些对你有所期盼的人,都不过是在关心他自己罢了。
所以,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40岁的斯特里克兰德才会在结婚十七年后,突然丢掉优渥的在银行上班的工作,抛妻弃子,只带了100块钱独自跑去艺术之都巴黎学画画——因为他从小的梦想就是画画啊,然而却没有人在意过他的真实想法。他一直在为自己编织着一个美丽的谎言,努力扮演着一个好职员、好丈夫、好父亲的角色,直到某天他再也无法期盼自己:他发现自己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着爬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没有首先忠于自己的责任,都是美丽的谎言。
然而,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终其一生地被困在各自的性格弱点中。家族中所有的男性,不管是沉迷于炼金术研究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性格多变的奥里雷亚诺们,他们不是死于非命,就是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中,在感官和心智不断退化中老去。而家族中的女性则是历史的见证者,然而,尽管她们努力维系家族的运转,依然无法阻止整个家族走向衰败的命运。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百年孤独》中,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是被囚禁铁塔里的孤独患者。
《百年孤独》是一座伟大的瑰宝,无法从单一角度解读它。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而就光这一句就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作家。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句话有着深深的宿命感——“许多年后”、“将会想起”、“那个下午”,作者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仿佛角色的过去和未来早已被决定好了,而他现在只是在“走马灯”式地重走自己的一生。
从某种角度看,《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即为全书的高度概括。故事最开始,吉普赛人为家族带来了一本充斥着大量神秘符号的羊皮卷。从第一代奥里雷亚诺起,每一代的奥里雷亚诺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破解羊皮卷上的内容。直到故事的结尾,当家族最后一代人被蚂蚁吃得剩下一张皮后,第七代奥里雷亚诺终于破译出羊皮卷上的内容。当时读到这里时,我急不可耐地往下看着,在我的猜想中,羊皮卷可能是一张藏宝图,或是写着某种可以起死回生的秘法,好让这个衰败的家族再次复兴。然而,整张羊皮卷的内容,竟是这个家族所有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来不及核对其他人的命运,第七代奥里雷亚诺快速向下翻看,想要知道自己的命运,当他看到羊皮卷上预言马孔多镇将会被飓风从地球上刮走时,突然吹来一阵飓风,将他连同马孔多镇统统刮走。这个家族从此从地球上消失。
原来家族中每个人的命运早已被注定,作者马尔克斯在写故事的第一个字时,就早已料到了结局。
所以,孤独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宿命吗?
或者换个问法,如果你的过去和未来,你的命运早已被注定,你还有勇气去活好你现在的人生吗?
在希腊寓言中,半神西西弗斯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他的做法触犯了众神。
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过于沉重,每次还没推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他只能永无止境地不断重复推巨石——众神得意地笑着,认为再也没有比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能击溃西西弗斯意志力的惩罚了。
后世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将西西弗斯视为人类生活荒谬性的人格化——人,永远都在反抗着自己的命运,这便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而在《百年孤独》中,每一代人的性格,往往是先辈们性格弱点的反面,这便是作为人类整体对命运的反抗。所以,当第一代奥里雷亚诺面对行刑队时,没有跪地求饶,而是热烈地迎向自己的死亡;所以,作为母性代表的乌尔苏拉即使在年迈体衰,瞎了两只眼的情况下,也要努力恢复家族的秩序。
据说后来西西弗斯参透了诸神的诡计。原来众神用来惩罚他的,并非是不停推石头这个举动,而是“我永世都要推石头实在太惨“的这个观念。诸神要用痛苦磨耗掉他的意志。当他理解到这一点时,命运不再是高高在上坚不可摧的存在,他开始嘲讽命运并将其踩在脚下。寓言的最后,西西弗斯在日复一日地劳作中,获得了解脱和快乐。诸神拿他没办法,只好重新将他召回天堂。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接受并选择了直面自己的命运,所以“诸神”不得不用一阵飓风将整个家族刮走,因为他们在孤独与死亡的宿命面前,没有选择退缩和逃避,所以命运对他们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