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10) - 阴阳应象大论之三:人与天地
五-10、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倪师注释: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所谓“阴阳”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阴阳流通之道路也。所谓“水火”者,意指阴阳外显之表象也。因此阴阳消长之定律,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
故有言,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也。
课堂笔记:
1.“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天和地的中间。
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里面,是因为有阳固在外面,阴才不会丧失掉;那阳能够那么听话地固守在外面,是因为里面有阴在指导它,这两个互相制衡。
五-11、阴阳变化之消长
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阴阳变化消长是如何呢?请说明。
岐伯说,体中之阳过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如毛孔开,则热气外泄无灾。若正好毛孔闭塞,则呼吸会变为粗大而会俯仰不定。汗不出而内热盛,会造成牙齿干燥、情绪苦闷烦燥、腹部胀满而死。此种情形如在冬季因外寒或可保存生命,若正值夏令则必凶。
体内阴过盛则生寒症,若毛孔闭锁,阳气不外出,则较无问题。若汗腺分泌不止,阳气(营养)不固守随汗出,则身体亦发冷,战栗且恶寒,到此时必冰冷麻木,以致腹因阴盛胀满而死。若外在节气正值夏日,或可藉由自然界之阳气以助体温维持。若值冬令,则雪上加霜,必致垂危。此为阴阳若遇盛之时产生之恶变,也就是疾病的外在形态也。
课堂笔记:
1.“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阳太胜时,身会热,这时如果腠理即肌肉和毛孔是闭的,呼吸就会非常短促,要利用身体后仰、弯曲的动作来想办法呼吸。
2.“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汗流不出来,热太盛,牙齿都干掉。牙齿和嘴里的津液来自脾脏和肾脏,因肾主骨,牙为骨之余。
3.“能冬不能夏”,阳热太盛时,如果说皮肤毛孔可以发汗,阳热散掉,就没有问题;如果皮肤毛孔不发汗,里面又很热的,怎么办呢?这种情况遇到冬天或天气很冷的地方就没有关系,因为天气冷的地方本来就不容易出汗的嘛。
4.现在很多人是在冷气间长大的,他也不喜欢流汗,认为流了汗身上会有臭,他不晓得流汗是必要的。我们按照天地的法则,到夏天时一定要流汗。因为流汗能够把身上的热散掉,新的津液会去取代旧的津液,所以流汗是一种常态。
5.从小到大都不流汗的人,到了20几岁会感觉很累,一运动就全身燥热,很难呼吸,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用三万六千个毛孔再加上两个孔(鼻孔)在呼吸,他只有鼻孔两个,那当然不够呀。这时我们要用发表的药来治疗,人吃下去以后流汗,热就发掉了。
6.如果病人在燥热的状态之下你没有药在身边,或吃了发表的药还是不流汗,这时候怎么办?——阳极生阴嘛,叫病人洗冷水,寒极会生热,他会得到汗解。
7.“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如果是阴胜的话,身体感觉会寒冷的,汗出来都是很清澈的,代表里寒。
8.“能夏不能冬”,里寒很胜时如果外在的环境是热的,还可以活;到了冬天,天地之间是寒,里面又是寒,这就很危险了。
五-12、七损八益
原文: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说,如何调整此二者呢?岐伯回答道,人能知损益之道,则能调和体内之阴阳。不知自然消长之理,过度损耗,则必提早衰老也。
人年至四十,则阴气必自行衰为一半,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轻人。年到五十,身体重滞,耳目不聪明矣。人年六十,则阴气必大衰,故人身九孔必不通利,造成下部阴虚,阳气上浮而实积在上,故涕与泪俱出矣。
所以说,人知此理则必强盛,不知且违逆则必衰老矣。故阴阳本同一处生且平衡,其名相异也。智慧之人能察其之同性,愚昧之人只察知其异。反之,阴阳不足之人为愚昧,阴阳有余之人为智者。人有余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老当益壮,壮者不病,所以圣人能做不求代价之事,享乐于淡泊名利之中,心中无欲自守不燮,所以能寿与天齐,与天地终始,此为圣人调理身心之道。

课堂笔记:
1.“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所谓七损,是指女人以七字为主,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男人以八字为主,一八二八三八。生、长、收、藏,能够了解并按照这个状态来调理身体的话,就能够长寿,不然就容易老化得很快。
2.“下虚上实”,人一定要下实上虚。你在马路上看到有一个人走路像在飘,感觉好像快要倒了的样子,这就是上实下虚。所以人走路不能飘,飘就会出问题。
3.这个“五八六八七八这个八字”后面都是在讲肾脏,肾脏在管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所以补肾很重要。
4.“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医的观念的“同症同治”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只要症状相同,不管内症是什么,都一样开处方。比如我们有些处方看起来是治风湿关节炎的,现在有个病人跑来,关节痛,你开这个处方给他就好了。结果他实际上是骨癌,你一想到骨癌你不会开方了。
5.“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我们要保持平常心,恬淡、无欲、开心、愉快,长寿之道在这里面。绝对不可以去“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每天在争,这样就会短命。
五-13、东南西北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倪师注释:
西北为高山峻岭,天势较低窄,阳必不足而阴乃生,所以西北方为阴。如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侧之明也。地在东南方为低洼之地,此必阴不足而阳盛,所以东南为阳方,故人之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强劲有力也。
黄帝说,为何如此呢?岐伯回答道,自然界中东方为日出地,故东方为阳也。阳气轻故清浮于上,因向上集中故能耳聪目明,察精密于微处。但此处耳目因清阳在上,下必不足故手足必不便。西方为日落之地,阴之生也,故属阴。阴即人之体力性沉降下,集中下部故使下盛而上虚。所以手足有力时,耳目必不聪也。
阳居上但左胜于右,阴居下但右胜于左。人一旦感邪在上部,则会因右侧阳较弱而邪必先犯。邪侵下部时,则会因左侧阴较不足而邪先犯左。这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不能同时相互对应平衡所产生的,邪才会乘虚而入。
所以因天有精阳之气,地有浊阴之形,天有八方之纪律以生四季,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生克,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也。清阳上升到天,浊阴下沉入地,天地之动静即阴阳之变化。而自然界之运行如神明指引般有纲有纪的一丝不苟,因此才有能力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永远不变。
是故唯有贤能之人,能知天道之运行一如人之头部,养头而顺天道;下足如地,以养地之道来养足;中则从人世间知所进退来养五臓。

课堂笔记:
1.“西北方阴”“东南方阳”,指人的右边是阴,左边是阳。阳就是敏锐、动力、能量,所以一般人左手不如右手强,右耳不如左耳强。当然左撇子例外。
2.“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当在专心致志做事情或读书时,你手脚就不灵活了,因为你的精气在上面。
3.“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一般来说人比较弱、容易受到病毒害入侵的地方,在上是右边,在下是左边。这是阴阳不能两全。
五-14、人和天地的关系
原文: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云,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谷气感于脾,雨气润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倪师注释:
天之阳气入通肺,地之阴气入通于咽,风气通肝脏,雷电通于心,山谷之气入通脾脏,雨气通于肾脏。体内三阴三阳经络为自然界之河川,肠胃如大海之能受纳,人之九窍乃水溢出之地。
如用天地来比喻人体内阴阳之作用,则可说雨如同人身上的汗,属阳,阳的气化就如同天地间之疾风一样,人之暴怒如天地间之雷,故气向上升如同阳一样。
课堂笔记:
1.“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天上的气跟我们的肺是相通的;嗌[yì],就是我们的喉咙。
4.“九窍为水注之气”,我们人有九窍,耳朵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嘴巴一个以及大小便的地方,这些是水注的地方。水注的地方满了就会溢出来,所以我们常常晚上睡得很深时会流口水,甚至大小便,满了就会溢出来。
5.“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天地之间下的雨,其实就像人身上出汗一样;阳的气,像天地的疾风。这些都是这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3 12:02:13
-
加勒比海贼大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7 21:32:02
-
初见花开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4 11:03:08
-
Jolif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31 22:37:50
-
豆友rwcpmP__V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8 11:35:06
-
豆友nVce2NzeD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4 00:46:21
-
赖开福(Bart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2 22:20:31
-
豆友mNSSvLWAQ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30 23:51:56
-
碧寻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12:16:17
-
Natal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6 00:26:52
-
急不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5 17:33:14
-
密放与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5 15:46:35
-
Nausica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5 15:33:06
-
拙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5 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