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间”修补记录
查看话题 >你的“人生充电区”是什么?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爱好是旅游,梦想就是环游世界。然而有一个思想实验是这样的:假设给你一笔金额,让你可以毫无经济顾虑地环球旅游,唯一的限制条件,就是不能对外展示,包括你拍的照片不能发,也不能用文字描述……那么你还会享受旅游吗?
最近有人问我,有没有一件事情是纯粹作为爱好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向外展示或者取得成果就能获得满足?
我思索了一下,回答他说,好像只有放空和瑜伽符合这一点……但是做瑜伽的时候其实也想拍成视频来展示,毕竟我练得那么辛苦,不被人知道一下岂不是太遗憾了?

他说:那你还是挺喜欢分享的。
这使我开始反思:我人生中纯粹的快乐是不是太少了喔?
01 我们多久没有纯粹地享受一件事了?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爱好是旅游,梦想就是环游世界。然而有一个思想实验是这样的:假设给你一笔金额,让你可以毫无经济顾虑地环球旅游,唯一的限制条件,就是不能对外展示,包括你拍的照片不能发,也不能用文字描述……那么你还会享受旅游吗?
我想了想,肯定不会享受啊!不仅不享受,还会很难受,毕竟自己吃了那么多美食看了那么多美景,却不能跟人分享,简直让我心里憋得慌!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相同的感受,在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变得更加功利主义了。做一件事情的成果,往往才是我们想要的;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我们却很难沉浸其中,单纯地享受。
去一家环境不错的馆子,是为了打卡;和别人见面,必须要合照出片;就连看了一本书、一部电影,都必须发动态宣告“已阅”。
这种状态,其实在“掏空”我们自己。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提到了“自我损耗”这个术语,非常适用于描述现代人的状态。
它是指个体在完成需要意志努力的任务时,对有限的心理资源的损耗。当这种内耗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认知效率、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能力都会随之变差。实际上,现代人喜欢做的很多“娱乐”项目,都并不能给我们充电,反而会更加掏空我们的精力。

如果在卸下工作的负担后,我们还在强行“娱乐”,而不是进行真正的休息和放松,那么很快就会耗尽。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块燃尽的电池——只想躺平,不想劳动也不想爱了。
那么要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过度损耗”呢?
1)最直观的是身体感受
你有没有觉得累?有没有整天想休息?身体有没有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牙龈痛、肠胃不适、过敏、鼻炎等等?
不要忽略这些提醒信号。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后,赶紧去休息,不要为了追求事业、爱情的辉煌圆满而继续燃烧自己了。
不然等你追求到之后,身体也没有资本去享受了。

2)心情莫名变得烦躁
这里的心情变得烦躁,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法好好工作、无法与人好好相处的耗尽状态;另一种是虽然还能好好工作、强行营业,但却觉得“累爆了”。
就好比在日剧《下辈子我再好好过》中的泡泡浴女郎心心,就因为在工作中给出了太多的情绪价值而感受到了强烈的职业倦怠。人前笑容可掬的她,回到自己出租屋后丧到不行。饿了就用披萨可乐果腹,累了就躺平啥也不做,心里想的是“地球怎么还没有毁灭”。
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再不休息就要累坏了。
3)觉得以前吸引自己的事物不够吸引了
如果你以前是个很爱玩的人,最近却觉得玩不动了;你以前是个很爱吃的人,最近却觉得没胃口了——那么也说明你需要休息了。
02 如何找到你的“人生充电区”?
其实有很多事情,我们做和不做,在外人看来区别并不大。比如赚到多少钱、达到什么业绩、获得多少成就……但是,我们如果一直为了这些事情消耗自己,却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你的身心只有你自己操持,也只有你自己最了解。所以务必要找到给自己充电的方式,定期保养,让自己时不时能焕发新生。
我最近找到的充电方法有:按摩、去电影院看场催泪片、喝一杯新鲜果蔬汁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法则:
1)放下手机去感受
散步的时候,就一心一意散步,好好观察路边的花草,不要强迫自己必须塞上耳机听“有意义”的音频,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上进。
吃饭的时候,就回归到一饭一蔬之中,慢慢咀嚼,好好感受食物的美味,试试不借助“电子榨菜”,也就是电影、剧集来“下饭”。

2)回归到具体的人
找你的老朋友见见面,重温下纯真质朴的友谊。通过拥抱这类温暖的肢体接触,重新找回跟人的联系。
不要忙着合影打卡,不要急于实现什么关系之外的目的,回归交流本身,更能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3)容许自己无所事事
当我们长大成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很容易把所有时间精力都交付给这件事,却再也学不会幼时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了。

建议每周拨出至少一天时间,将繁忙的工作暂时抛在脑后,也不要全部用来处理生活琐务,重新体会“无所事事”的休闲和快乐,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将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