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国民经济核算协调整合方面的实操经验——关于《宏观经济测算的前沿问题》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常常要拆分为不同部分进行核算,不同部分常常会由不同部门负责编制,由此就要面对不同部分、部门之间数据的协调整合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及结果怎么样,是衡量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重要标准。以下我要通过《宏观经济测算的前沿问题》这部书,介绍来自美国的经验。
此书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国民核算体系——原书名就是《美国国民账户的新设计》。书中各篇大部分是针对美国宏观测算的不同议题做讨论,具体研究内容可以用整合、扩展这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为什么要整合,整合什么;为什么要扩展,从哪些方面扩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以下两点背景:第一,美国官方国民账户编制在不同部门之间是有分工的;第二,美国编制的国民账户与联合国发布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存在区别。接下来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分层说明此书内容所涉及的各类整合与扩展。
第一层是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内部的整合。按照职能分工,BEA负责“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NIPAs)的编制——这是美国国民账户体系的核心部分;同时按年度编制分行业GDP账户,并按照5年一个周期编制投入产出表。但是,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并非协调一致的,于是需要整合。书中讨论涉及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分行业GDP账户与投入产出表的整合,目标是估计出一套年度投入产出表,并与分行业GDP账户保持一致(第6章)。二是分行业账户与NIPAs之间的整合,美国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包含在NIPAs之中,通过分行业账户可以提供行业增加值数据,以此可以扩展支出法GDP的信息,并与之形成对应关系(第7章)。三是针对NIPAs内部两个核心指标之间统计误差的整合,一个是基于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是利用各方要素收入估算的国内收入总值(GDI),二者理论上应该相等但因为基础数据来自不同方向而存在统计误差,书中对此做专题研究,试图借助于投入产出框架在二者之间建立数据联系,寻求消除统计误差的途径(第8章)。
第二层是BEA与劳工统计局(BLS)之间的整合。隶属于美国劳工部的劳工统计局(BLS),一直负责就业、工薪、生产率等方面的统计,延伸出去围绕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建立了一套数据体系,但与BEA既有核算却存在差异。从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分析角度看,如何在现行价格和可比价格两个层面,着眼于行业投入和产出,将两方面的数据整合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9章)。
第三层是BEA与美联储(FED)之间的整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编制基于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账户,并延伸到资产负债表部分。这些核算内容在两个方面有待于与BEA衔接,一个是衔接后者编制的收入账户数据,另一个是衔接后者编制的国际金融和投资头寸账户。第11章吸收SNA-1993的架构,整合来自两个部门的数据,分别不同机构部门尝试编制了全套的经济账户。
第四层是宏观测算与微观测算之间一致性的整合。美国NIPAs核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品流量法、按照自上而下的套路进行分解,与基于企业调查进行的自下而上进行微观测算的思路迥然有别,由此造成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数据测算以及数据应用方面的不一致。第12章聚焦于“资本”这个专题,落实到投资支出以及资产存量的测算,对这两个层面的衔接做了探讨和尝试。
第五层是美国国民账户体系与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之间的整合。追溯历史,美国宏观测算的开发自有渊源,作为其核心的NIPAs一直不同于作为国际规范推广的联合国SNA各个版本。SNA-1993发布之后,美国开始尝试做出一定改进,以期能够与国际规范衔接起来。此书第1章由乔根森执笔,回顾NIPAs的形成历史,并与SNA-1993体现的国际核算准则进行比较;第11章则通过“美国综合宏观账户体系”的设计和编制,对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整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和试编。
以上主要是针对已有测算系统进行的整合,宏观测算的扩展则会涉及原本没有纳入核心账户体系的内容。此书主要着眼于宏观测算如何向非市场经济延伸做讨论。第3章主要讨论向非市场经济扩展过程中,国民账户体系设计和实施可能涉及的原则性问题;第4两章则立足卫星账户,从方法论角度讨论将宏观测算延伸到非市场活动之后需要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家庭生产、教育投资、医疗投资、志愿者活动、环境改善或退化等。
从以上内容介绍读者应该已经感受到,此书各篇讨论的中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而是结合美国各个部门宏观测算实务进行非常具体的讨论:数据来自哪里,如何汇总、如何分解,不同系统之间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数据的差异幅度是多大,对经济增长、生产率等核心变量研究的影响体现在哪里以及影响有多大,等等。可以认为,基于实务和实际应用进行具有“实战”性质的测算和分析,鲜明地体现了此书不同于一般规范性教科书或者核算指南的最大特点。
读这样一部以美国国民核算实务为对象的研究性著作,对于当下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而言,其意义体现在哪里?简单地说,此书深入美国国民经济核算之中,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伍晓鹰教授在其“代译者序”中一方面贴近这本书的内容,另一方面瞄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参照作用,建议感兴趣者可以一读。文中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视为一个“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的结果,认为“这个探索的核心就是如何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改进官方统计的方法,协调和整合来自不同统计机构的不同经济账户,不断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些说法对处于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而言是一种很强、很正面的鼓励。
延伸开来,此书让我们认识到:美国的国民核算也是由不同部门、一个部门里的不同机构(项目)完成的;不同核算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也是存在不衔接和不平衡的;实现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是有可能实现的,至少是可以尝试的。欲达此目标,一方面需要不同机构之间的倾力合作,另一方面需要研发一些必要的统计技术。反观中国,金融交易流量和存量部分核算由人民银行负责,国际收支及投资头寸核算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其他所有核算部分的编制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维护都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负责;在国民经济核算司内部,GDP核算、投入产出表编制、资金流量表之非金融交易部分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以及其他扩展核算内容,都会作为专门的项目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其中GDP核算还会按照增加值核算和支出法核算而分别由两个处室负责。可以看到,这样的组织分工与此书介绍的美国是非常相似的。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此书中提供的经验特别值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开展类似协调、整合工作中加以借鉴?
以上文字是节选,全文以“国民经济核算需要面对的数据协调整合问题——来自美国的经验”刊于《中国统计》2023年第3期。
数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退休总结:带了这么些硕博研究生 (23人喜欢)
- 转发院友宋君所写:清明节的纪念 (1人喜欢)
- 发现产业关联(4)——多说两句 (3人喜欢)
- 发现产业关联(3)——在标准应用之外各种更具灵活性的产业链
- 发现产业关联(2)——宏观管理需求下各种主题的产业关联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