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11) - 阴阳应象大论之四:天之纪、地之道、难经之泻南补北法
五-15、天之纪、地之道
原文: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知病所在以治则无过,下无过二字续此为句)。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胁引之。
倪师注释:
所以治病之法如不遵循天地间之纪律,则灾祸必立至。天地间之邪风,来时快如风雨。
所以最好之医师,能治病之始在皮毛,再次之医师是待病入肌肉方察觉而施治,更次的则俟邪入经脉方去治疗,再次的俟邪入腑后方察觉而去治疗,最差的是病已入脏再去设法补救。人病至五脏始治,生存机率只有一半矣。
是故天气不正常,必伤人五脏,水谷寒热不适,则必害消化系统。地中湿气过盛,人感受之,则必损伤皮肉经脉。
所以善于用针者,能从阴中引阳出,能从阳中引阴出,利用健侧治患侧,以穴位的侦测而知其它病变,从四肢上的穴位而能探知内部脏腑之病变。从而察知其间过与不及之理,知进退之机,始终如一地不怠慢。
善于诊断的医师,能察气色按脉,区别阴阳之消长,细审清浊之走向正常否,而知病于何部。看病人之喘息,听其发出之声音如何,可知其为何所苦。用阴阳五行之大法规矩来判断病在何处。手按寸、关、尺之脉,察其为浮、沉、滑、涩等脉象之变化,而得知病之所生,从而治之。诊断不失则必无过矣。
故可说,病之始生,刺之皮毛立已,待病势盛时,唯可待其衰时方施治。所以若病轻则用发散之法,病重时减少用发散之法,以免阳过度流失,病势缓时则乘势而进。
形衰弱者,用温药补其气,精神不足者,必以厚味来补其五脏。邪气在上者,用汗法发汗;邪居下者,则用攻下的利尿剂;邪居中部的,可用泻药攻内,使之尽出。始生之邪,则用汗法,因在皮毛,可一汗而尽出其邪。若病邪已盛达四肢,则可用按摩方式来缓和。遇邪坚实者,先击散再泻出体外。
治病必细审阴阳之消长,分别其刚柔之性,务使邪尽而不伤正。阳有病而先固其阴,阴有病则先固其阳,不使病进。守定其气血之流畅,不令其离经叛道。血液阻塞成实体,则必放其瘀血,使其尽出,不生阻碍。气不足而产生循环障碍,则用针来作导引,使气足而恢复正常循环。
课堂笔记:
1.这里开始进入很重要的地方。读《黄帝内经》,天地之间的阴阳你只要了解就好,真的运用原则就在现在这个章节里面。
2.“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跟天地之间是相通的,任何的医学不按照天之纪地之理来做,灾害就来了。例如天有四季节气,有风寒、暑湿、燥热,地有五味,酸苦甘辛咸。
3.我们现在的西药就不按照这个做,人工合成的药绝大部分都是酸味的。如阿司匹林是酸味的,酸的都入肝嘛,伤肝。
4.“故善治者,治皮毛”,最好的医生在病一开始时就知道其在皮毛上。病在皮毛的时候,医生的手指根本没有压到皮肤上面,只是轻轻碰在皮肤上面,就摸到脉了,这就是病在皮毛、病在最表面的地方。
这时你拿到个针在皮毛上面刮一下,不用真的下针进去,他的大汗就冒出来了,治法恰到好处。因为治皮毛不需要针,你不要太过。在肺经的尺泽、外关或合谷上轻轻刮一刮也可以,他就流汗了,因为病在皮毛上面。
5.“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如果病在肌肉,我们治肌肉,针就下在肌肉里面;如果病在筋脉,针就下在筋;然后治六腑,其再次治五脏。
6.“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当病从表、肌肉到了五脏以后,按照《黄帝内经》来说,救活的几率是一半,就是病进入到肝心脾肺肾的时候,病人是半死半生。“半死半生”是很宽松的标准,不可以哦。要十个九生,才是上工。我要想办法让你至少八生。
7.“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这是讲传染病,天之邪气害人五臓。
8.“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吃不干净的东西、喝了不干净的水了,伤害到我们六腑,即小肠、胃、大肠、膀胱等。
8.“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这个邪来自湿气太深的话,会害到我们皮肉、肌肉、筋骨。
9.“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里《黄帝内经》就讲得很清楚,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我们针灸学过就知道,这个叫巨刺。而不是左病左边扎、右病右边扎,哪里痛扎哪里。

10.“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会诊断的人,先辩它的阴阳,看它的颜色,然后看清浊而知部分。比如说正常的肺是清阳之所在,现在有一个人吐黄浊的痰,摸到肺脉浮起来在皮肤表面上的,就可以知道是肺的问题。
11.“视喘息,听音声”,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
12.“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浮和滑属于阳脉;沉和涩(濇) 属于阴脉。涩脉力量不大,常常会摸不到,感觉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如果阳脉很沉,代表阳不足了。如果摸到阴脉变得又浮又大,代表阴太盛了。阴和阳必须要平衡,太过不行,不及也不行。
13.寸脉为什么叫寸?实际上从关脉到鱼际只有9分,不到一寸;从关下来一寸的距离才是正常脉的范围,超过一寸就代表过了,要往尺去了。这是阴阳辩证,我们看它的浮脉、沉脉、滑脉,就知道病在哪个地方。
14.“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病刚开始时我们可以刺、治它;病很盛时我们不可与病争,要等它衰落下来,等时机。时机到了就下重手赶快追击。
15.“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病轻的话我们用宣扬的发法,比如发表、发汗;病重时我们就减少(攻击),采用固守的方式来治疗。治病好像作战一样,病在大盛时我们固守元气,等病比较衰弱时我们就去追击,所以处方常常会变动。
16.举个例子,我们如何利用土的王时来治个肝病。夏末秋初前后的这两个礼拜是脾脏的王时,脾气最旺,此时你下手治病就不用去管脾脏,因为天地都养着脾脏,脾脏不会受伤。这两个礼拜给你的窗口打开了,你狠狠地治(攻),清除一遍,在窗户快关起来时收手,就绝对不会伤到脾胃。当王时不开的时候,我们就固守。肝病很严重时,会没胃口、大小便不通,我们就想办法给他开点胃口、通大便的药,不要去攻它。等病人胃口好了之后再开始下手。如果要攻的话,攻一次就好,不要攻太多。
1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气)不够的人,我们会用温的、厚味的药(灸也是一种温补方式)来补。当然我们要看精不够在哪个地方,依此来治。
18.“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高的地方,我们要采汗法和吐法来治疗。这是形。什么叫神呢?你开处方很对症的时候,这个药上中下都有反应,上面的该吐的吐,下面的该走了就走,上吐下泻一起来,病就结束了。
19.吐不见得是一定用吐的药,而是吃的药反应出来会有一种吐的现象。
20.“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病在下者,或者中满者(肚子满了),我们要攻下。攻下时病邪会从大便排出来,也有从小便排出来,这就是水利。
21.中医的治疗法则——汗法、吐法、下法,都从《黄帝内经》这里出来的。
22.“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病在表时,我们采汗法。当然,张仲景在用汗法时有些禁忌。
23.“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所谓彪悍,就是有剧痛,病来的速度很快。按而收之,即采按摩推拿的方式。比如痛风痛到整个手掌肿起来,我们可以用针刺的手法针下去,然后轻轻地按摩,把针拿起来再下,再按摩,连续几次痛就去掉了,这就是所谓的按而收之。
24.“其实者,散而泻之”,遇到实证,就要用散法把这个气散掉。所谓散法,按摩是一种散,针灸下子穴也是散。
25.实证和虚症的痛不一样。实证痛是巨痛,且持续24小时的痛,因为它长了个东西在那个地方,当然会持续地痛。虚症痛是隐隐作痛,有时痛有时不痛。

26.“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当阳有病时,比如这个人便秘了,我们马上去先去治阴,因为阳有问题会影响到阴,所以我们先去固阴,这样病就在阳,就不会再发展严重。同样的,阴有病的话会影响到阳,我们先去固阳,阴的病就不会再进来。
27.举个例子,一个肝病病人有便秘,你在给他治肝之前,先通他的大小便,先把阳固好,然后再去慢慢退他的阴,那肝病就不会再往前进,就很好治。因为肝病病人通常到后面严重时会大小便不利,这个时候你再去通大便小便,太慢了。这是黄帝内经治症的原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8.“血实宜决之”,很多病人的裤子、衣袖一拉起来,就会看到腿上或手臂上有很多的青筋、淤血,这就是血实。我们针灸看到这些淤血、青筋的血实时,会统统给它放掉,再开药,药物下去就很快,治病的速度就很快,因为你把淤血大部分都放掉了嘛。如果你没放淤血,光药物去攻,治疗时间就要比较长。
29.“气虚宜胁引之”,气不足的人,我们用针灸来导引他,“虚则补其母”,我们用他的母穴来做补的手法。这是导引术,使气血恢复到平衡。
五-16、难经之肝癌的泻南补北治疗法
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难经·论针法·七十五难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1.《难经·论针法·七十七难》里说,肝有病的时候,要先去实脾,因为肝生病后会传到脾脏。这叫上工治未病。
2.而第七十五难,如果听得懂的话,你就会治一个很重的病。
3.内经里说,当有一个臓不平衡时,要用其所胜(克)的臓来平它。比如肝木有问题时,金是胜(克)木的,所以用金来平木。但当肝有大实重病时,“东方实,西方虚”,金很虚,没有办法去制衡肝木,于是肝木就严重起来,越来越实。我们可以去(实脾)补土,好处是让土生金,可此时土再怎么土生金,因为肝太实了,再实脾也有限,金制衡的力量还是不够。所以七十五难就提出来了:当“东方实,西方虚”时,要“泻南方,补北方”,即泄南补北。
4.为什么要泄南补北?
①北方是水(肾),南方是火(心),五行里水克火。如果通过补水(肾)把南方的火一泄,火变得很小,肝木自然会去救火,多给它点木头,肝就会由实变虚。
②这时你去补北(壮肾水),水一旺起来会生木,但这不会让肝更大。因为实证(如肝癌、肝硬化)的肝已经肿得很大了,是极限的状态。水生木,木为子,水为母,“母能令子虚”,补水后肝木会往火里走,不断地被燃烧,肝就会虚。
③金生水,水为子,金为母,“子能令母实”。补水(北)的动作一举两得,它不仅能疏解掉肝的木,同时令金的气旺起来,金旺起来以后又可治木。
5.泄南补北是一个治症的原则。当土有问题了,金有问题了,水有问题了,治法是一样的。
6.当泄南补北出现的时候,子能令母实,是病因;母能令子虚,是治疗的法则。
7.泄南补北的原因,就是希望金能够去平木,五行的观念慢慢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可以治好肝癌的原因。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
-
Carol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11 12:26:16
-
申明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7 17:59:48
-
梦梦同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24 10:25:56
-
豆友EfITUKrw8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8-28 10:43:24